但禪宗大能們度人的法門,都在於抓住“根本特徵”和人說話。

“根本特徵”用禪宗的話來說,叫做——“機”。

孟時問,老和尚從哪裡來?

老和尚看出他的根本特徵,答從大悲寺來。

如果他說“老衲從來處來,到去處去”,孟時如今已經去齋堂吃飯了。

這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孟時參到了,覺得就他了,於是把沒看開的問題送上。

老和尚反過來用孟時的問題發問,由孟時來答,旁邊兩個和尚、孟時的家人、來往的香客看著,這個場景叫做“緣”。

因緣際會,一步步到這裡了。

兩者合起來叫做“機緣”。

小子從哪裡來。

孟時倒是能說,從知鷺島來,從地球來,但這就不是“機”了,因為老和尚想聽的不是這個。

孟時說,“從‘無法言說處’來。”

老和尚把手背到身後,“怎麼來。”

孟時說,“隨心來,隨意來,隨緣來,不知道怎麼來。”

兩句問完,答完。

老和尚唸了一句“阿彌陀佛”。

前面兩句是“機緣”,最後一句就是“機鋒”了。

就像孟時最後一問“你信佛嗎”一樣——既然我們聊的來,那我說話就要鋒利了。

禪宗這一套法門叫做——如桶底子脫。

人活在這世上,壓力就像桶子裡的水越積越多,去看心理醫生,醫生是用勺子一點點往外面舀水,禪宗的法師用的是“機鋒”,或打或說,讓人自己把桶底整個給脫了。

當然,這法門需要來人本身具有“根性”,能悟。

所以禪宗和每日誦唸千八百句“阿彌陀佛”就是修行的淨土宗不同,禪宗是“行於天上”,非一般人能修。

幾句話下來,老和尚覺得孟時有根性,便中氣十足喝問一句,“此時此刻,此一念之間,哪個是小友本來面目!”

媽媽的兒子是本來面目嗎?

不是,我出生,她才成為我媽,兒子不是本來面目。

UP主是本來面目嗎?更不是,UP主是職業。

國家公民是本來面目嗎?不是,“公民”是身份。

上學時有人罵,你是沒爹的人。沒爹的人是我本來面目嗎?

做音樂夢的我,是本來面目嗎?

上輩子是一夢黃粱,還是我的本來面目?

此時此刻站在這裡的我,是本來面目嗎?

一念之間,孟時心念此起彼伏,猶如被提出水面的魚,被吊懸於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