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問禪(第1/4頁)
章節報錯
太母山佛剎興盛於唐宋,如今山南山北大大小小共有36間寺院。
外婆這趟來是往國興寺還願。
所以沿途過幾間寺廟都只是在門外合十朝拜,並不入內。
舅媽方豔和老太太一起拜。
老太太念南無阿彌陀佛。
她嘴裡也念念有詞。
孟時仔細聽,啞然。
舅媽和信基督的阿姨一個調性,唸的是,“菩薩保佑我家那位沒出息的發達,發財。”
得,燒烤“天師”夏成才的老婆,求財求到佛祖頭上了。
不過只要是個泥塑的像,不管是哪一教的,教義如何,到了老八嘴裡,不是,到了民間作用都是相同,反正是各種求。
所以從這一點看上來看,儒、釋、道三教早已大同。
夏琴什麼都不信,她拿著相機拍照。
一路走走歇歇,到國興寺前,已經快十二點。
也虧是老太太身子骨硬朗,不然真走不了這一里多的山路。
國興寺始建於唐乾符四年,宋時毀於大火,如今的廟宇是民國時期在遺址上修建的。
寺廟依山而建,兩扇厚重的木門上佈滿了銅釘,抬眼往裡看,院裡矗立著幾根唐時留下的石柱。
孟時看兩個穿著的黃色納衣的和尚從廟中走出來,上前做了一禮,說明外婆時隔近二十年來還願,是不是可以在廟中吃一頓齋飯。
年紀稍大的和尚伸手指引,說,“寺裡有齋面齋飯,施主隨緣佈施,即可自取,不要浪費造業就好。”
孟時感謝,“那是應當。”
現在農禪的寺廟不多,和尚大多都是受眾生供養,俗家人在寺廟用齋飯,需要佈施,不然白吃白喝受不了“眾生供養”的“業力”。
當然,這錢不強制,掏一塊兩塊,十塊二十都行,但信徒既然都到寺廟用齋飯了,少了也拿不出手。
夏琴和方豔領著老人孩子往齋堂走,孟時跟了兩步,又回頭,跑回兩個和尚面前,再合十行禮,問年長一些的和尚,“師傅您信佛嗎?”
兩個和尚一愣,互相對視一眼,在佛山古剎前問和尚信不信佛?這說的是人話?
大和尚雙掌合十,“貧僧都出家了,施主您這問的。”
孟時又做一禮,說:“冒昧了。”
兩人要走,孟時又問另一個年紀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和尚,“師傅您信佛嗎?”
“沒時間陪你胡鬧!”年輕的和尚覺的他是來山上找茬。
孟時態度誠懇的道歉,側身讓開道路,送他們離開。
看到這一幕,已經決定凡事由孟時高興,她都支援的夏琴終於還是沒忍住,問,“嗯時,這是在幹什麼?”
孟時不對夏琴隱瞞什麼,她問,就答,把有些重的相機接過來,說,“要幹一件壞事,想找和尚開示……”
他話沒說完,就聽身後一個低沉,帶著些東北口的聲音傳來,“哦?要幹什麼壞事,可不可以和老和尚說說。”
孟時回頭,說話的是一個年紀應該有六十歲左右的老和尚。
他下頜鬍鬚已經花白,身材瘦高,臉龐黝黑,穿著百衲衣,手拿錫杖,腰間掛著缽,風塵僕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