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龍標(第3/3頁)
章節報錯
,原來大叔才是菊次郎。
孟時和陸成康兩人用相同的素材,不同的剪輯,講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所以,楊衣打算把陸端存根據影片素材寫的文字,送去電影局申報立項,先拿到,再把陸成康剪輯的版本拿去送審,最終拿下公映許可證。
這麼操作無疑是可行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這麼做。
楊衣說自己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她是人文學院的副教授,主攻漢語言文學,目前正在參與“語保工程”。
語保工程的全稱是“忠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
它由財政部立項、教育部和國家語委領導,自2015年起實施,屬於語言文化類國家工程。
專案致力於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以語言資源調查、儲存、展示和開發利用為核心的各民族語言文字保護工作。
青水鎮及其周邊隸屬河州市,青水方言雜糅了河州話和閩南語系,從方言追溯就可以清晰的展現這一片區域,近代人文歷史足跡。
全片所有人基本都是用青水話交流,其中父母在外做生意,只有寒暑假才送回老家的孟取餘,因為語言習慣和其他小夥伴產生的衝突……
中文系教授的學識磅礴斑斕,從方言保護到人文歷史,從文學理論再到電影賞析,哲學、農村社會學,旁徵博引、舌綻蓮花。
只是孟時始終一言不發,埋頭猛吃。
其實楊衣在見孟時之前,和已經在法國的陸端存交流過,陸端存讓她直接和孟時溝通。
楊衣廢了一番口舌,說了一大堆的話之後,面對油鹽不進的孟時,才相信了陸端存的話,和那小子說話直來直去最省心,刮來拐去,容易被當傻子看。
於是關於楊衣為什麼運作龍標,孟時最終得到的答案是——
拿到龍標後,她需要署名製片人。
片子不上院線,直接走電影頻道的購銷部。
這件事成了之後,對楊衣在“語保工程”的話語權,以及學院裡職稱由副到正,都有很積極的作用。
——
孟時看發愣的劉建功,說:“大概一個月後,劉夏會有一筆不少於一萬塊的片酬,到時候有一份合同需要你作為監護人籤一下。”
院線電影向電影局申請立項報備,稽核週期為7個工作日。
楊衣走的是“語保工程”專案,現在已經過了,只需要等國慶過後,十月上旬,總局網站公佈全國電影劇本的備案結果,拍攝許可證就算到手。
然後製片人和劇組、演員簽訂合同,就可以“開拍”了。
“拍完”之後送審,過審後把龍標剪進片頭,準備相關檔案拿去電影頻道購銷部,這事就成了。
一開始孟時赴楊衣的約,是因為欠她翻譯人情。
一頓飯吃完,楊衣不光無償幫運作龍標,對接電影頻道,還欠了孟時和陸家兩兄弟一個大人情,以及一眾“演員”的片酬。
雖然荒誕,但對於楊衣來說,她得到的和付出的完全成正比。
劉建功聽孟時說什麼合同,有點慌。
孟時對他沒有什麼可隱瞞的,說,“現在那片子有了個製片人,是青華的教授,她是我們河州人,國慶該是會回來一趟,我把你的號碼和這邊的地址給她了,她會想辦法證明自己的。”
劉建功徹底懵了。
孟時說,“劉夏放學,跟我一起回夭山待幾天吧,他奶奶該是想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