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流夏秋收(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建功同意了,孟時才把,連同來找他的影片一起傳到嗶站。
孟時和劉建功那一次見面,時間說長算長,說短算短。
他們一起看了九十分鐘的“電影”,但話沒說兩句,劉建功就要去上班了。
當時一起看的還有和劉建功一條流水線的幾個工友。
陸成康、陸端存、楊衣、樓三,他們一起把孟時粗糙、自我、凌亂的鏡頭,透過拉線編劇、剪輯、配樂、調色,旁白,字幕,一系列電影工業化操作之後,強行提升到小成本藝術片的範疇。
更是把主題昇華到了“關注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時代發展對農村的影響”,這個社會層面上去。
而劉建功看孟時筆記本螢幕裡最熟悉的老家、最親的母親、兒子,出現在鏡頭裡,看了看周圍鬨鬧的工友,顯得侷促、坐立不安。
然後,隨著時間一點點的走,四周安靜了下去。
劉夏和小夥伴的玩鬧,讓他們會心一笑。
當劉夏說自己父母在河州賺大錢,馬上就要接他去城裡讀書。
劉夏偷拿奶奶的錢,去買玩具的時候。
劉建功開始抽菸,其餘幾個工友也默然無語,他們和劉建功有一樣的共情。
他們常年外出務工,孩子和父母在老家,打電話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平日裡究竟過的怎麼樣,誰又知道呢。
接下來是劉夏和小夥伴劉浩打架、奶奶拿著雞蛋低聲下氣給人賠禮。
劉夏扶著奶奶去看病,幫奶奶推車收花生…
最後劉建功回家,匆匆吃完飯就領著劉夏離開。
老人沿著送他們離開的路獨自回去,人在刺目的落日下越走越小。
“孩子在成長,老人則日漸無力。隨著年輕人湧入城市,鄉村的荒蕪無法阻擋。”
“……”
“我們試圖留住夏天,但我們同樣明白隨著時間流逝,夏消、秋至、冬來、春發,不可避免。”
直到陸成康的旁白結束,聚在一起觀影的人,依舊沒有一個開口說話。
劉建功和他的工友們或許沒看明白,說不出來陸成康想要透過片子表達什麼,但也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其中的酸楚滋味。
當後期的字幕走到盡頭,劉建功用方言輕聲說:“生活…太…難了。”
孟時也隨他們點了根菸。
是啊,生活太難了,每個人都會遇見頭疼的人、頭疼的事、頭疼的情,活著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往小了說,那段時間孟時內心迷失,蹲在夭山默默注視新世界的矯情,往大了說,“劉建功們”在外拼命奔波養家餬口,只為了一個溫暖的家和一個有希望的未來,都是生活的難。
不管是為了自己和家人,人生一路去往歸處,總歸要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與悲歡離合。
但無論是怎麼樣,生活不能只是看著,時間一刻不停的往前走,而人要活在當下。
就像劉建功回家領劉夏的那一天,孟時問,晚上留一晚?劉建功答,忙,一天不上班,一百多塊錢。
他不是不想陪老人孩子,他是沒的選。
最終孟時對於這一段河州之行影片的剪輯,開始於劉建功輕聲的低語,結束於一幫大老爺們對著已經黑掉的筆記本螢幕,長久的沉默,長久的抽菸。
孟時認為自己沒法去處理鏡頭下這樣的他們,那是人對於故土、親人最原始的情感流露,任何修飾都太過蒼白。
六點出頭,公交車的報站聲,把孟時的思緒從流火的七月拉回金秋九月。
而走完一整個夏天,有望迎來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