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船上良好的視野,便於觀察敵我雙方的行動,及時掌握戰場的情況;

沿河平原平坦的地勢,則可以使敵軍失去地形優勢。

而秦軍可在高大戰船上俯瞰戰場,相當於佔據了制高點。

在距水百餘步之處,徐世勣用戰車百乘佈下弧形“卻月陣”,兩頭抱河,以河岸為月弦,每輛戰車設定7名持杖士卒,共計700人。

在戰車佈陣後,徐世勣再派2000士兵上岸接應,並攜帶大弩三百張,每輛戰車上各加設20名士卒,並在車轅上張設盾牌,保護戰車。

因為“卻月陣”是弧形,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弧形可以分散受力點的力,有著良好的抗衝擊能力。

陣內士兵又因有杖、弩、槊等武器,所以殺傷力非常強。

同時陣內士兵背水為陣,可起到“陷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

此時,內史侍郎唐儉率領這五千馬步軍,直接向敵軍殺過去。

話說,這五千名士兵也是有說法的。

前面清一色都是重騎兵,後面的騎兵雖然身上沒有明光甲,但是也都套了雙層皮甲,普通士兵身上也是鎧甲完整。

當他們進入到了敵軍的射程之後,秦國河北軍第一輪弓箭開始射擊。

一萬多名弓箭兵射出的箭,如同飛蝗一般,向這五千名唐軍士兵射過去。

但是唐軍士兵身上都穿著嚴整的鎧甲,這些秦國河北軍射出的箭受效甚微。

一萬多枚箭矢射出去,但是最後倒在地上的唐軍士兵,也不過只有那麼兩三百人,效果可以說的是十分的差了。

第二輪的一萬多枚箭矢射出去,唐國軍隊騎兵也不過再次倒下兩三百人。

第三輪的箭矢殺傷力,稍微提高了一些。

因為唐軍士兵離他們越來越近了,弓箭的殺傷力竟然也會越來越強,但也不過多讓唐國軍隊騎兵死傷了三百多人。

在這種情況之下,一般的軍隊或者會畏懼,但是訓練有素的唐軍,卻並不太放在心上。

不過很快,秦國河北軍就開始教他們做人。

一開始的時候,秦軍之所以沒有發射床弩上面的箭,也不過就是因為距離太遠了,對重騎兵的效果並不明顯。

但是當他們進入距離特別近的時候,重弩開始射箭。

這些簡直就是重甲騎兵的噩夢,那麼近的距離,重弩直接平射唐國軍隊騎兵。

一次重弩發射,至少可以帶走一名重甲騎兵,三百多枚弩箭射出去,幾乎可以說得上是重弩無虛發,唐國軍隊騎兵最精銳的三百多名鐵甲騎兵,馬上就倒在了馬下。

整個唐軍的攻勢,也是斷了一下。

但是重弩重新裝上箭矢的時間不短,唐國軍隊騎兵決定繼續向前衝擊。

可是等他們來到了秦國河北大軍面前的時候,卻發現這些戰車太過於高大,他們唐國軍隊騎兵根本就沒有辦法跨越。

他們騎在馬上,用手上的長矛馬槊,跟戰車上面計程車兵對捅。

但是馬上的騎兵又怎麼捅了過戰車上面的槍兵呢?

唐國軍隊騎兵不但收效甚微,還有大量的騎兵被捅死。

內史侍郎唐儉也不是個蠢貨,他知道這樣下去,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意義。

他開始指揮士兵分成左右兩路,向兩側散開,騎在馬上利用弓箭往戰車上面的步兵射箭。

但是這些車兵都有盾保護,騎兵的箭矢他都被重盾擋住了。

反倒是戰車上面秦國河北軍的弓箭,更加犀利,在連番的對射之中,這些唐軍的騎兵明顯處於下風。

在唐軍大營箭塔上面的永安王李孝基,明顯看到了這一幕,簡直就是面沉如水。

他知道這一次的進攻,根本就沒有意義。

永安王李孝基也明白,再拖下去,也不過白費力氣而已。

雖然他心狠,但是他也絕對不會毫無意義的消耗唐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