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個月前有了追捕四顆衛星想法,

王猛發現,

他首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自己該建造一個什麼樣的飛船。

關於飛船這種問題在他的腦海中盤恆了許久,

首先這飛船肯定是不能小了,

從火星到木星,在到天王星海王星,最後到達柯伊伯帶附近,

以人類現在的航天科技水平,所需要的時間,至少要數年之久,

如果像是自己從藍星的到火星這段距離中,乘坐一個不大的飛船,

處於一個狹窄的空間,那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起碼要帶一些“娛樂”裝置,

當然娛樂裝置只是次要的事情,

更為重要的是一些模組的搭載,

首先通訊要保障,中微子通訊接收裝置要帶上去,

而要想激發中微子通訊裝置,所需要的能量極大,靈龍一號小型核反應堆又得帶上,

這就是兩個大傢伙,

除了這些,還有重力問題需要考慮,

在長達數年的失重環境中,

縱使他長時間保持運動,數年的失重環境,依舊會對身體造成一些難以察覺的破壞,

因此要構建一定的重力環境,

所幸對於重力環境的構造,人類早就有了方案,

最好的一種,便是人造重力裝置,

給飛船外部連線一圈可轉動的生活艙,

在一定圓周半徑比下,

人造重力裝置每分鐘轉動4圈所產生的重力便能達到藍星重力的三分之一,

可以極大的緩解因為失重導致的健康問題,

人造重力裝置的技術難度並不大,

以人類當前的科技完全能造的出來,

真的問題,還是人類如何將這樣龐大的裝置送到太空上去,

為了保證動力平衡,

人造重力裝置至少需要四個生活艙,分佈在四個點上,

而後為了保證通行效率,這四個生活艙還需要相互連結,

組成一個像是方向盤的大圓,

可這樣四個點又有些浪費,

更新的設計方案便是將其設計成像是汽車輪胎那樣的結構,

在裡面充滿氣,做好隔斷和方位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