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孫策府中的有兩人,且都很年輕,分別是諸葛孔明與鄧伯苗。孔明是陳沖在關中時先派來調和吳楚的,但中途形勢突變,陳沖不及召回,只好在抵達樊城後,又派遣鄧芝出使,希望能使孫策回心轉意。

但兩人與孫策初次照面,皆吃了一驚。此時孫策披一身絳色明光鎧甲,頭戴赤赭布巾,手持一把三尺長的含霜利劍,正對鏡緩緩擦拭劍鋒。而堂下兩旁站有十餘名全副武裝的甲士,全都持刀而立,堂內一時刀光劍影,可謂殺氣騰騰。但兩人都修養深厚,僅僅是嚇了一跳後,又很快恢復到平靜神態。

孫策見狀,心中暗自讚歎,等兩人報上姓名身份後,他開門見山地問道:“陳使君有何言語於我?”

孔明先到,故而他先踱步上前道:“老師派我來,本是想與君侯聯絡舊情,重申社稷大義,行歸漢之故事,成竇周公(竇融)之美談。”

孔明在此處頓了頓,就當他人以為他將曲言求好的時候,不料接下來他竟說出一堆令人心驚膽顫的話:“可觀君侯今日架勢,是欲修干戈為羽翼,以背恩成翱翔,亮已無言奉勸。此次求見,不過是欲一見君侯風采,將來戰場相見,也不致於有眼無珠放過君侯。”

兩旁甲士見孔明如此挑釁君上,頓時蠢蠢欲動,作勢便要將他拿下,然而立刻就被孫策喝止。

孫策本意是借刀兵立威,不料反被孔明挑釁,但他看孔明如此年輕,又想起自己當年,一時竟被激生出幾分欣賞來。故而放下手中劍鋒,笑問道:“我記得你是子瑜的胞弟,子瑜在我府中頗受重用,將來戰場相見,你也不念兄弟之情嗎?”

孔明本可以巧言迴避,但他深思之後,仍鏗鏘答說:“若兄長義無二心,生死不易,我又豈敢讓兄長專美於前?”

孫策聞言,不由暢懷大笑說:“真是不怕死的小子。”而後又轉首看向鄧伯苗,問說:“那龍首遣君此來,又有何言語?”

鄧芝答說:“我受老師之命到此,不過是為君侯說兩件事。”

“哪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告戒君侯,蜀王大偽似真,叵信難交,望君侯思之慎之。”

孫策“喔”了一聲,並不以為意,又問道:“那第二件事又是什麼?”

“望君侯放開湘關,使劉虎、韓晞二將率眾北返。”

孫策聽了,仔細觀察伯苗,看他不似戲言,便詰問道:“使者莫非不通戰局,竟出此言?這兩人麾下兵士不少,我此時不將其屠於湘南,又為何要放回沔北?莫非以後要他們再來攻我不成?”

鄧芝自若回道:“荊南郡卒皆是荊楚人士,宗親家小多已在君侯之手,如今不四散歸鄉反願北歸朝廷,可知其志堅定,若轉戰湘桂山野,君侯定不可卒平,便是功成,不知死傷幾何?靡費幾何?”

這番話令孫策沉默良久,終究承諾道:“看在世叔情份上,此事我應允了。”

如此一來,兩人出使的使命都已完成,便與孫策行禮辭行。臨行前,孔明忽然問道:“敢問君侯,君侯若從朝廷,天下大勢已定,必可享百世富貴,揚千載美名,何故偏執於一時霸業?”

話音剛落,孫策炯炯注視孔明,斷然答道:“成敗尚未有定,又何必多言?況且,朝聞道,夕死可矣。與天下英傑爭鋒,雖死何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