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大軍出關東是在八月十九,抵達雒陽是在九月初七。而早在八月初九,曹操便已抵達涿縣,他撫摸袁紹屍體慟哭,斥責其親隨從騎護主不利,各用鞭撻之刑,以此來樹立威望。將士見之,又喜又懼。

隨後曹操召集各部軍候以上軍官,盡數到縣中參與議事。會上,曹操慮及自己北上新來,並無威信根基,而袁紹親信在軍中仍頗有影響,自己若想在軍中令行禁止,實在是難上加難,勢必要藉助他人之力,於是他在會上,提議軍中設定九武大將軍,在諸部將軍之上。

這九武大將軍,或為皇宗懿親,或名臣宿將,皆是名動一時之選。一共有九人,號稱九武大將軍,能鎮國靖難,又稱為九鎮方國。

這九武大將軍分別是:

使持節、儀比三司、左車騎將軍、兗州牧,都督河北諸軍事,壽張侯,建武大將軍曹操。

使持節、儀比三司、幽州牧、大司馬、襄賁侯、興武大將軍劉虞。

使持節、冀州牧、驃騎將軍,陽平侯、開武大將軍袁尚。

青州牧、前將軍、樂陵侯、明武大將軍夏侯惇。

車騎將軍府長史、平鄉侯、奮武大將軍沮授。

濟北相、騎都尉、臨邑侯、振武大將軍鮑信。

渤海太守、大戟校尉、浮陽侯、寧武大將軍淳于瓊。

魏郡太守、黎陽侯、安武大將軍審配。

常山相、真定侯、廣武大將軍高幹。

這其中安排,曹操頗費了一番思量。他來之前,最為憂慮的便是各部散亂,不相統屬,難以與霸府相抗衡。而設立九武大將軍,便是將兗州、冀州、幽州三州州府進行一個初步的拆分重組,將其重塑為一個集團之下。

而各個大將軍的人選,也是精挑細選過的。

曹操將自己名列九武之中,是示意自己執政公允,並無攬權之意,以此來令各部歸心。

而為了進一步避嫌,他此行帶來的眾將中,也只有鮑信以討董元勳的身份,能夠名列九武之內。兗州戍守的舊部裡,也只有負責鎮守兗州的夏侯惇入選,剩下的就基本是袁紹幕府的舊人了。

首先是袁尚,他身為袁紹三子,在袁紹生前頗受重用,但畢竟不是長子,論理不應該是袁氏領袖。可曹操力排眾議,將他名列九武之內,並以他為冀州牧。如此一來,袁尚對曹操感激涕零,當眾稱其為“伯父“。

而袁紹的其餘諸子中,按理曹操還應當重用袁譚,但他卻故意忽視,將袁紹的女婿高幹引入九武裡。高幹才志弘邈,文武秀出,出身於陳留高氏,族人中有不少正在曹操治下。故而曹操許諾與其聯姻,並讓次子曹丕迎娶高幹之女,高幹欣然應允。拉攏了袁尚與高幹之後,袁譚袁熙等人縱然心中不滿,對於曹操接手河北也無能為力了。

至於沮授、淳于瓊、審配三人,沮授、審配為河北士族首領、淳于瓊為潁川士族代表,亦是曹操在西園任職時的老友。曹操如此安排,便是將袁紹幕府分為潁川與河北兩派,重新徵闢至自己麾下。

而以劉虞為興武大將軍,是曹操最精妙的一著。與公孫瓚爭權失敗後,劉虞便一直在廣陽郡內隱居,縱使朝中幾次派人延請,都一直推脫不肯從徵。而袁紹則是看重劉虞的影響力,一直派人去遣使問禮,繼而擴大在幽州境內的聲望。而此次曹操前來,竟當真請動了劉虞出山,應允與霸府對抗。

須知劉虞不止在幽州各部間廣有聲望,更是宗室與士族的領袖。他攜子劉和加入河北幕府後,原本幽州各郡的惶惶人心一掃而空,而兵卒間更是橫添了幾分士氣,彷彿已據有了對抗霸府的大義。

到了八月十五,曹操基本收服了袁紹舊部。而河北士族也投桃報李,在袁尚沮授的提議下,大眾以為國靖難,須得英雄領袖為由,推舉曹操為元帥。

至此,曹操已初步穩定河北,但他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眾人雖然推他為首領,但自己仍然缺乏足夠的戰功令人心服。故而成為元帥後的第一件事,他決意率眾北進,先討伐公孫犢,為袁紹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