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幽州牧伯之議(第2/2頁)
章節報錯
說到此處,兩人的氛圍緊張已極,劉備起身怒道:“我誅心又如何?國家大事,豈能事事以婦仁處事!英雄膽色,本就不拘於常理!”而後也不與陳沖言語,自己踏步出房,尋了臥室便就寢去了,真可謂是不歡而散。
這件事的影響極大,陳沖與劉備結義十餘年,頭一次產生這樣大的分歧。
次日,張飛前來再與陳沖議論此事,說兄弟之間情誼為重,何事不能商量,陳沖只對張飛笑說:“翼德,情誼當然重要,可世上孰能無情,先有生而有情,如今我們身居高位,一言一行,皆關乎千萬人生死,玄德若是這個時候犯錯,將來想要彌補,恐怕就不是輕易能做到的了。”
由此雙方仍不肯讓步,矛盾持續了數日,逐漸從府中傳到朝野,以致於長安中漸漸有了將相失和的傳聞。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兩人都不能任由流言繼續下去,於是上表朝廷,讓天子領百官到城北犒賞叄軍,允許百姓在一旁觀禮。期間眾人見他二人同坐一輿,並肩而行,談笑之間,毫無介懷,失和的言論這才漸漸消弭。
大會之後,劉備再次入陳沖府中,對他說道:“幽州一不能久拖,即使你我都不能讓步,也總要定下來,否則幽州久則生變。”
“你打算如何做?”
劉備便將自己幕府與司隸府中幕僚將佐召集一處,問眾人道:“今邊疆有患,河北難制,若論鎮懿克亂之能,諸君以為,當屬薊侯歟?大司馬歟?”
時至今日,陳沖劉備幕府中多是並人,其餘人也從軍多年,自然是更屬意以武功聞名的公孫瓚,加上劉備本人遊俠習性,對純儒之人向來不屑,其幕府中風氣自然也極肖遊俠,結果不言而喻,支援公孫瓚的是大多數。
而支援劉虞的不過寥寥叄人,分別是段煨、司馬防、楊修叄人而已。
陳沖心中對此結果早有預料,但卻無可奈何。他雖不同意任命,但也認同劉備所說的,大事必須速決,否則越遲越易生變。但如此決斷方式,令他又頗感荒誕,人事任命又非行軍打仗,常人不知職責所在,亦不知人之長短,豈有公之於眾而問計的道理?
事已至此,他只能接受這個結局。
次日,陳沖上書天子,以今四海動盪,社稷扶搖為由,以為朝中當設有天官冢宰之職,以大宗坐鎮安定人心。而大司馬幽州牧劉虞功勞卓著,德操霜雪,舍其無人,故而望天子下詔,令劉虞回京,而以薊侯公孫瓚暫行幽州牧之事。
平日裡陳沖上書,天子無所不允,事後才詢問陳沖緣由,可謂信任有加。可此書一上,天子破天荒地有所猶豫,他招來陳沖問說:“先生當真是這般想的嗎?”
陳沖聞言默然,他破天荒地打量天子,發現一年下來,他長得很快,雖才十四歲,但身高已有六尺,此時身著玄色儒服,舉止談吐,皆文雅沉靜,大有先帝之威儀。陳沖想起來,明年天子就當元服成婚了。
他斟酌字句,良久才對天子說:“陛下,治理國家乃是馴服人慾,絕難做到盡善盡美,臣之上表乃是偽言,但所行之舉,仍是權衡之後,以國家大局為重,還望陛下應允。”
天子注視陳沖,慢慢說道:“先生為我傳道受業,我受益良多,既然是以國家為重,我也自然應允。”
雖然天子面色如常,但陳沖分明感受到,天子與自己之間,也有了少許隔閡。
炎興二年元月十六,長安下詔劉虞回京。劉虞受詔時大怒,先與使者爭論一番,而後既不奉詔,也不留任幽州,竟當即掛印棄職,歸隱於廣寧。劉虞平素極得人心,此時一去,從他離去的幕僚有如流水,一時間,州府內掛印如林。便是留守於河南的田疇,聽聞此事後也毫不留念,當即棄職隱居。
但不管怎麼說,公孫瓚經此事後,得以行幽州牧之事,幽州十一郡裡,除去遼東四郡之外,幽州十萬人馬,已盡數歸於其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