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東征之議(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等眾人都看向他,再慢慢說道:“今年幷州舉州救駕,極傷民力,若明年出兵東征,恐也只有四萬之眾,不能再多了。以此東征,雖不至敗,也恐難言勝。所以我打算以朝廷名義,傳詔冀州、幽州、豫州、荊州、揚州,各發援兵物資,合關東之物力,由大將軍率領,救援兗州,征討臨淄。”
司徒趙岐聞言,有些詫異地說:“若是能成,自然是妙計。可關東如此混戰,袁本初與公孫瓚大戰未已,袁公路之攻掠淮南,張子云之侵擾武陵,想讓他們出兵襄助,無異於自亂陣腳,他們如何肯應呢?”
陳沖說:“趙公所言亦是有理,所以我以為,欲令關東出兵,先得使關東停戰,所以朝廷當派德高望重之人,持節出使諸州,為諸侯解鬥罷兵,而後共伐青徐。如何?”
“這倒是一個法子,只是德高望眾之人為誰?”
“正當是子柔公、邠卿公、翁叔公。”陳沖之意,是讓趙溫安撫袁術,出任揚州牧,趙岐調解袁紹公孫瓚,馬日磾調解劉表張津。
趙溫趙岐馬日磾三人聞言皆是一驚,但細思一番後,趙溫沒有意見,趙岐馬日磾野則想要推辭,又聞陳沖說:“自桓帝以來,累受黨錮之害,名聲重於四海,而又留存於世的,唯有趙公一人而已。而袁本初一向以除宦首功自居,必不敢虧待黨錮名士,若往冀州解鬥,舍趙公其誰?”
“而馬公乃是大儒族孫,經學名宿,劉景升乃八俊之一,必不至於無禮。馬公又與何大將軍有舊交,張子云乃其舊部,也不至於不賣幾分薄面。荊州之行,又舍馬公其誰呢?”
說到這個份上,馬日磾與趙岐若是不接受任命,反倒顯得自己不為朝廷著想了,他們只好把推辭的話語咽回去,說道:“既如此,我願成此行。”
說完對關東的安排,陳沖說回對關西的安排:“至於涼人一事,確實不可不慮,只是隴坂群山萬壑,倉促不能平定,需得從長計議。當務之急,還是收攏四散的涼人,重固三輔之防。”
他讓董越、胡軫兩人上前來,說出讓他們招攬餘部,固防郿縣的任命,這個任命再次掀起軒然大波,此前的諸臣皆強烈反對說:“涼人叵信,若是他們再次反戈,豈非又讓京師蒙難!”責難的聲音太大,以至於董越、胡軫這兩個八尺高的漢子不禁彎腰低首,不敢與他人直視。
但陳沖安之若素,他拍手示意眾人肅靜,說:“我自然不止這些安排。”繼而轉首望向一旁盯著他的呂布,說:“奮武此前屢次上表,希望外鎮一方,依我所見,便任命奮武外鎮涼州,受涼州牧之命,兼領西域都護之事,如何?”
呂布在養傷痊癒後,知道自己在中央執政無望,於是一直請求外鎮,但陳沖卻一直拖延,雙方鬧得並不愉快,此時突然有任命降下,呂布大喜過望,當即起身說:“削平叛逆,一直是布之所望,若能得鎮涼州,布必竭盡所能,以效犬馬!”
這個任命一下達,原本的爭議又消失了,此前荀攸一直旁觀不言,此時心中也不免讚歎道:好高明的計策!呂布對涼人恨之入骨,若派遣其為徵涼主將,則必無倒戈之憂。且呂布一去,宮中能出言反對陳沖的公卿,無疑就更少了,正可謂兵不血刃,一箭雙鵰。
陳沖面露笑容,又說道:“只是僅以招撫之兵,抵禦涼州尤有不足,奮武,除去你的舊部外,我還可將此前守城的萬餘北軍都調撥於你,如何?”
呂布自然是滿口答應,只有董承猶豫片刻,問道:“若將北軍調於奮武,那京師防務又當如何呢?”
“建平不必憂慮,到下月,大將軍自會進京商議東征事宜,同時也將重建北軍,必不至於影響京師安危。”
至此,無人再有理由反對,中朝也至此結束。但很多人心中都想道:陳庭堅花兩月時間謀劃,先是將自己官署提拔至臺內,如今又將反對派盡驅長安,加上北軍軍權在握,真可謂將朝中大權攬於一身。但天下之事,當真如他謀劃的那般輕鬆嗎?
陳沖倒不想這些,他等眾人都走完了,還負責進殿給天子講學,天子見他進來,連忙遣侍從出去,先對陳沖行弟子禮,而後向他問道:“先生今日還是講史不講經嗎?”
陳沖頷首說:“是的,史為經之本,經為史之末。講史就是講經,陛下若能熟知史事,經書也就不用我來教導了。”
兩人坐下暢談,不覺時光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