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風水祠堂
章節報錯
成年男子們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對兒手無縛雞之力的童男童女呢!
卻說爺爺自從下了這個決定,便大開祠堂,股動鄉黨們祭獻山神。
那日大清早,爺爺穿著一身嶄新的棕色雲紋大褂,頭上戴著玄黃色瓜皮小帽,手裡掐著一支雕花長煙袋杆,手搓著菸絲就進了王家祠堂。
我們王家的祠堂位處於江源鎮的正中心,東鄰農戶區最多的東條街,西靠繁華商鋪聚集地,南有軍隊府衙菜市口,北靠金黃稻穀萬頃良田。
老百姓們都說我們王家的祠堂位置古怪。
卻說這一般的大戶人家建立詞堂,大多都會設為在西邊兒或西南角。因為根據風水論,無論是修蓋祠堂,還是宗廟,或者墳穴,都要求注意龍脈和生氣來源,背山面水,明堂寬大,方正,水口收藏,無衝突,無爭鬥等現象。以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具有陰陽相濟、虛實相生、剛柔互補、方園相勝、小中見大等涵構。其環境模式最好有四周群峰屏列,前有門戶把守,左右護衛,後有背山所倚的地貌,講究山明水秀,地靈人傑,要求文運亨達,人丁兩旺。按風水定律這叫“左環右抱必有氣”。
並且一般人家修蓋祠堂都會盡量避開村莊,鬧事,街巷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需得後有背山所倚的地貌,講究山明水秀,地靈人傑,子孫後代才能文運亨達,人丁兩興。而祠堂前部必須要有水塘,俗話說“遇水則發”,想要子孫滿堂,財運連連,必須背靠為實,水抱宗門。
但是我們王家祠堂的選址位置,卻恰好把這些風水學中的講究都給有意規避掉!
據說,這當年祠堂的選址,是我們王家的老祖宗王容光親自挑選!他一要鬧市,需得人聲鼎沸。二要見血光,有橫死煞神相鄰。三要有金銀稻穀之氣,祠堂要被銅臭味兒環繞!這樣的地方哪裡好找,最後王容光一舉選定江源鎮鎮子正中心的位置。
東鄰農戶區最多的東條街,便可人聲沸沸。南有軍隊府衙菜市口,這就是血光煞神沖天。西靠繁華商鋪聚集地,北靠金黃稻穀萬頃良田,金銀稻穀銅臭之氣皆在此出。
當年這鎮子最中心的位置,原是當地一戶鄉紳員外郎的住宅,我們王家的老祖宗王容光拿出了自己的半份家產,只為換取這個宅子!他又根據自己所學的巫術,親自擬定了祠堂的改造計劃,可是這祠堂尚未建成,老祖宗便一命嗚呼。
王容光臨死之前留下遺願,第一條便是要求兩個兒子給王家繼續興建祠堂,後人世世代代拜祖宗,祭祖先,孝悌恭謙,薪火相傳。
王家的祠堂是由王容光的長子王孝亭親自督建,裡頭一應格局,擺設,陳列全部都按照其父口傳的樣式一一落實。
祠堂效仿的是明朝品官家廟,共為三進。第一進三間,第二進五間,第三進三間,外加大門一座。內部的基本構局為“八間頭”,左右用格扇封閉成一間廂房,連上下正房共有八個封閉開間。
王家祠堂只設一間正廳,正廳內設四個龕,龕中置櫃,內藏祖宗牌位,也稱“神主牌”。四龕神位依次為高祖、曾祖、祖、考四世的神主,每龕前各設一矮長桌,用以擺放祭品。始祖是百世不遷,永遠擺在正龕上。在祠堂昭穆排序中,父子始終異列,祖孫始終同列。
正廳兩側的攆柱上卻沒有輓聯,兩根純黑色桐木的粗大攆柱,按照東南西北方位,分別請名家雕刻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獸鎮宅!
最中間兒倒是懸掛了長五尺二寸,寬三尺整的碩大匾額。匾額由純金打造,上面篆刻了由老祖宗王容光親筆題下的四個大字——‘陰陽歸皿’。
想當年,清政府還沒有倒臺的時候,江源鎮的縣官大老爺還親自對這塊牌匾做過點評,曰:“萬物皆於天地之間,天為陽,地為陰,王家祠堂將陰陽囊括於己,視天地為皿中之物,這樣的大氣魄,怎能不世代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