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是的善意和從對方角度出發的善意,也永遠是截然相反的東西。因為前者對於當事人來說,和惡意並沒有區別。

對於小摺紙而言,謝銘想要表達出的意思傳遞到了。但,傳遞到了不代表能夠接受。

自己只能這麼去做,自己必須這麼去做。

沒有人要求她.....又或者說,她自己強迫著自己,自己要求著自己,在沒有完成復仇前,自己是不允許獲得幸福的。

仇恨對於現在的小摺紙,是支援她活下去的支柱。不然,她根本沒有辦法向前。

她恨,她恨自己的無力,恨命運的不公,更狠導致這一切發生的存在。

那麼....恨什麼能讓自己更輕鬆一點?

自然是恨別人,恨罪魁禍首。

這反而是值得萬幸的事情,因為她並沒有將這極負面的攻擊性放在自己身上。

如果放在了自己身上,那才是最壞的情況。因為這代表小摺紙每天都要忍受著自己,忍受著想要破壞自己的恨。

輕則抑鬱,重則自我毀滅。

所以仇恨仇人,是她手中所握住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勸她放下仇恨,等同於讓她溺死在絕望的海洋。

她能接受嗎?

她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謝銘並沒有讓她放棄復仇,放棄心中的恨。謝銘希望的是,讓小摺紙不要緊盯著手中的這根稻草,而忽視了周圍。

你可以不放鬆,你可要把它給攥緊。但,你的視線不能侷限在這根稻草上。

謝銘做的,是讓她看到周圍的稻草、救生圈、船。甚至....讓自己成為那艘將她從絕望中撈起的船。

既然小摺紙的世界中,現在只剩下了黑暗和絕望。那麼,謝銘希望能夠透過自己努力,為那邊黑暗帶去一絲的光亮。

謝銘不奢求太多,哪怕就只有一絲,他就知足了。

因為這證明自己的努力,多少都有了些成果。代表當小摺紙失去那根稻草後,還有著別的活下去的希望。

但很顯然,這個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謝銘慢慢的、潛移默化的去改變。

看著沉默的小摺紙,謝銘無奈一笑。

“好了,不說這個了,我們換一個話題吧。應該還沒有和你說過吧,我家還有一個妹妹.....”

在接下來的一小時裡面,謝銘說著自己遇到的一些趣事,小摺紙則是在旁邊聽著,時不時因為眉飛色舞的謝銘的表情而輕笑幾聲。

第二次見面,就能看到小摺紙的笑容,這樣的進度已經相當不錯了。謝銘對此已經非常滿足,也對接下來的計劃多出了一些信心。

——————————

說是計劃,但謝銘的打算其實也就是儘量做到每天過來看看小摺紙而已。

有的時候和摺紙一起來,有的時候是和凜禰,不過大部分時間都是謝銘自己過來,和小摺紙聊些瑣事。

今天中午或者早上吃了什麼,學校裡發生了什麼趣事,摺紙又做了什麼讓他忍不住吐槽的事.....

想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需要信任別人才行。

所以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小摺紙在聽,而謝銘在說。

一個二十出頭的教師,和一名十歲出頭的小女孩,居然就這樣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小摺紙臉上的笑容,也變得越來越多。

慢慢的,謝銘沒看到過小摺紙眼底的那份仇恨和絕望了。

這究竟是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他說不準。

但他希望,這代表著小摺紙正在往好的方向轉變。

他希望如此。

然而,他沒有見到的,是在他離去後,小摺紙那逐漸堅定起來的神情。

那是下了某個決定,已經做好覺悟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