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時候,但凡能推的活計,這兩口子一定會推,能推卸的責任,兩口子也是能推就推。

唯一可取的,就是嘴甜吧,小竇氏又因為是大竇氏的侄女,就常常以此和婆婆說項她們之間的關係有多親密,和秦氏之間又是多麼遠。

這個小竇氏,過去可沒少挑撥秦氏和大竇氏的關係。

大竇氏這些就都真的不知道麼?其實也不見得,不過是大竇氏就算知道也不害怕罷了,她一點也不把秦氏這個小兒媳當做回事。

她會這麼想,無非是覺得拿捏住了程時年這個一向孝順聽話的兒子,還有秦氏的性子,可是現在的情況卻截然不同。

程時年再也不是過去那個愚孝的程家二郎,秦氏現在的性子雖然依然柔順,可是兩個閨女都長成了。

程元月看似最像秦氏,但其實是個極有主見的,程元卿年紀雖小,卻是個敢說敢幹的,大竇氏衝著這兩個越來越有出息的孫女也不敢在對秦氏像過去那樣。

所以說,人的境遇還需要靠自己爭取去改變。

單單的等著欺負你的人想通變好,就不在欺負你了?這是不現實的。

不管到了哪裡,人最能指望上的還是自己。

現在大竇氏對秦氏的態度就好了很多,程元卿姐妹和小柳枝過來,她也有個奶奶樣的給孩子們零嘴吃,也不再口出狂言的辱罵他們了。

這麼一來,最開心的莫非程老爺子了。

老人家要強要面子了一輩子,最想的就是妻賢子孝、兒孫環繞,現在兒子孫子孫女都有了,老妻大竇氏的脾氣也改好了,老大家的雖然現在看著仍然沒什麼出息,可勝在對他老兩口也格外孝順。

老二家呢,生意眼瞅著在永福村越做越大,他每回出去都覺得格外有面子。

上回他還聽程時年說,他們的生意在整個大周都有了,等來年了還要進京城去看貴人貴客。

京城啊,那是多遠的地方。

程老爺子一輩子去到過最遠的地方就是縣城,就連府城他都沒去到過。

現在孩子們要去京城了,他高興壞了。

甚至彷彿,程老爺子都能看到他撒手人寰後,他的兩個兒子相互扶持,越走越遠的盛況。

如果真能這樣,老爺子想他真是死而無憾了。

對於他們要進京,程老爺子是一百個支援。

在程老爺子眼裡,永福村這個地方雖然生養了他,卻不是個富裕的地方,換句話說,程老爺子這一輩子過得並不享福和寬裕。

如果子孫後代有能力,他更加希望他們能走出去,開闢出一條新出路。

就比如程豆米和柳枝這兩個孩子,他已經聽說柳枝在唸書了,私下裡,程老爺子也沒安耐住心急和程時年說,以後讓這兩個孩子都走上科舉的路,還得多靠他盯著些。

程時年還笑說這是多少年後的事了,您老操心的也未免太早了。

不過這一點,程時年卻想錯了,他怎麼也沒想到,柳枝唸書天賦極佳,把他心中考科舉的時間,幾乎縮短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