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國際形勢(第2/2頁)
章節報錯
田氏接受了子貢的觀點,攻擊吳國。
齊國和吳國互生嫌隙,國家關係惡劣。
這樣一來越國就有了喘息的機會,可以說正是因為子貢的‘存魯亂齊’之策,影響了國際形勢,給越國帶來了喘息的機會,也為日後吳國被滅埋下了伏筆。
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這個觀點在歷史上是反覆被檢驗。特別是一些大國國內出現矛盾的時候,就會想方設法去挑釁別國,轉移矛盾來穩定國內政局。
而如果敵人在外面,就要攻擊弱國立威。而且弱國很可能是敵人戰略的關鍵點,所以一旦打敗弱國,就能側面削弱敵人加強自己,達到此消彼長的目的。
中原文明果然是個早熟的文明,早早地總結出了大量的社會鬥爭經驗。
越王勾踐一看吳王夫差已經昏庸無道,立刻出兵攻擊吳國。之前越國按照范蠡的吩咐,發展農桑,積累軍力,還培養死士,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伐吳報仇。
伍子胥和范蠡都是楚國人,兩人到了吳國和越國都展現了強大的能力,但楚國不能用他們,完全成為了周圍國家的人才培養基地。
范蠡也認為是時候起兵了,於是三千越甲呼嘯而出,打敗吳國。接下來吳國是連戰連敗,儼然快不行了。
齊國和楚國也落井下石,與此同時晉國也厲兵秣馬。
國際形勢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吳越之戰卻讓天下都很緊張,因為如果吳國被吞併,那麼越國就會成為一霸,接下來越王勾踐會怎麼做就不知道了,總之齊楚肯定要做好準備。
同時不管齊國還是楚國先一步吃掉了吳國,晉國都可能受到齊楚夾擊的危險。一場戰鬥的結果會衍生出無數的可能。
雖然是吳越兩國在開戰,但晉、楚、齊三國也很緊張。因為不管誰壯大了,都是成為競爭對手,而不是合作伙伴。
這就是春秋末期,尊王攘夷的大旗都不管用了,大家再也不可能同心協力對抗外敵,大國都很清楚自己最大的對手就是其他大國。自己強大了,不會放過他國,他國強大了,也不會放過自己。
吳越之戰,天下關注。
而在王宮之內,吳王卻還在玩遊戲,因為他現在已經不認為自己是吳王了,自己就是洪荒一散修。
西施和鄭旦聽說吳國不斷兵敗、越國不斷大勝的訊息,卻並不是單純的高興,而是心情複雜。
鄭旦是一心跟神仙離開,因為這三年裡她已經適應翻譯的工作了。而西施想到的是自己要不要回越國。
就在這個時候,西施收到了一封來自范蠡的信,讓她不要回越國了,因為越國勝利之後,范蠡也要走了,因為越王不是個可以共富貴的人。
這封信讓西施知道吳越兩國都不會容下她這個女子了,她終於下定了跟隨芸姚離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