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回”兩個字呢?這是由於按照陳龍的設計,每個放映點不僅需要劇組的主要演員站臺宣傳,還跟當地某家電視臺簽署了專項欄目的攝製內容。

按照節目組的劇本設定,他們還要以一個街頭訪談的形式,針對走出影院的觀眾們,做一個觀影反饋調查。

因而,他們就需要在這個放映點宣傳完畢,為節省時間就會馬上轉移到另一個點。

在第二個場次的觀眾們走進影院了,他們還要馬不停蹄的返回之前的點上,採訪第一場的觀眾。

如此新穎的設計,電視機前的觀眾是看著過癮了,可最辛苦的還是整個劇組成員。

不過劉清山也表示了理解,之前枯燥的單純訪談節目,在眼下早已氾濫成災了,以這樣一個綜藝形式的跑場方式,來給節目增加一些緊張感和趣味性,對於觀眾們來說,未免不是一個更新節目方式的開拓式體驗。

但是,陳龍一行人其實心裡都有數,這樣折磨人的綜藝方式的風格嘗試,也只有他們這樣的外國藝人才更容易接受。

換作任何一個好萊塢的電影劇組,就未必會接受這種綜藝形式。可他們明知如此一樣很投入,很認真,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演藝事業,誰還沒有點閱歷在身上。

況且連在老美民間民眾基礎極高的劉清山,都沒變顯出任何的不適來,別人自然更不好說些什麼。

實際上做為唯一的事先知情人,陳龍並沒有把這種宣傳方式提前透露給大家,按理說是有點不太合適,畢竟劇組裡的許冠文都六十幾歲了。

可念在華語電影打入海外市場的重要性上,大家夥兒還是很配合的。一整天下來,身體勞累的同時,劇組成員也算是真正見識到了,陳龍和劉清山在海外的影響力。

兩人隨便站出一位來,不敢說萬人空巷,至少也是群情湧動。特別是劉清山,得到了更多年輕人的各種圍追堵截。

這也不可避免,畢竟是以綜藝的形式需要現場拍攝的,不可能像拍電影那樣圈畫出某一個固定的警戒範圍。

但中午過後,看著早已經氣喘吁吁地冠文大哥,劉清山心思一動,利用吃飯的功夫給現場導演提了建議。

照他的說法就是,由某兩位演員不參與頻繁的奔波勞苦,而是固定在幾個反映點附近的某個位置,穿上吉利服,扮做樹人去嚇唬路邊往來的行人。

那些被驚嚇到的人,會被街道另一頭的電視臺工作人員攔下來說明原因,並寫贈送小禮物以表歉意。

劉清山之所以提這個建議,還是基於這檔綜藝還掛著一個

“人間觀察”的名目,有這麼一個環節,也算是幫節目組開闢了新的看點和社會話題性。

當然他的主要目的,其實是找一個藉口讓五十多歲的陳龍,六十多歲的許冠文,能有機會免去一些往復奔波的辛苦。

而且看似無厘頭的劇情設定,實際上對於電影的宣傳還是很有幫助的。

不僅那種贈送的小禮物,完全可以是附近劇場的某場次的電影票,還可以借用這種街頭嚇唬人的小把戲的噱頭,從此給節目組一種新形式的大膽嘗試。

這種嚇唬人的小遊戲,其實在全世界人的童年記憶裡都是普遍性存在的,雖然說其中有少量惡作劇的成分在裡頭,但卻是極少數沒有人種、膚色、國籍、生長環境區別的兒童遊戲。

更關鍵的是,節目組增加這一個遊戲環節,並不是為了惡搞而惡搞,而是正式的記錄下被驚嚇之後,更多人開懷大笑的鏡頭抓怕。

既然這檔節目號稱

“人間觀察”,去透過這種方式,來捕捉乃至弘揚各種生存壓力之外的兒時童真,不就剛好跟這個節目的主題完全相符嘛!

等聽明白了劉清山的建議後,果然導演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甚至馬山暫停下一環節的開展,就地召開了一次內部會議。

劉清山跟陳龍也在參會行列當中,畢竟他們才是今天的主角。同樣的,在聽了這個建議後,陳龍並沒有多作思考,就朝劉清山豎起了大拇指。

只是由於當著好幾十位老外呢,他並沒有開口說話,但眼神裡對劉清山的讚賞,還是能一眼看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