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為何卞連錫堅持取了散人廬這個名字,劉清山並不知情,據他的估計是老爺子難忘曾在道家門派的成長經歷吧。

那處四合院地處二環跟三環之間,算是核心城區了,但由於深入老城區,不是本地人還真難找過去。

不過由於它背靠北海公園,園區外有一條馬路可直通四合院附近,並有一個地理位置相當隱秘的石橋連線至後門。

而且由於那條道並不跟其他主幹道連通,所以路面上的進出車輛很少。

因而,這個四合院雖地處地況複雜的老城區,卻獨享那個小石橋,車輛進出極為的方便,跟近在咫尺的擁堵主幹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據付老爺子介紹,這家院子是清朝時期的某位王爺的外室,所以儘管前門沒有王府的高粱畫棟,卻也有後門的便捷進出。

清朝滅亡後,這裡就成了當時政.黨的文史資料庫房,解放後自然被政府徵用為類似的公用場所。

後來它的上屬機關有了自己的辦公大樓,這裡就被騰出來做了民用,供給內部員工當做了集體宿舍性質的大雜院。

十年前辦公地址再次外遷至近郊,由於單位距離這裡要橫跨整個市區,上下班很不方便,所以那些臨時住戶就徹底的搬了出去。

留下來的一個空院子就被租賃給了北海公園堆放雜物,付老爺子在得知劉清山的需求之後,就親自找人打聽到了這裡,而原單位也有意對外出售,因此才有了這個四合院的房產證。這處院子並沒花多少錢,當然這個說法只是針對於其他老城區的四合院而言,但也有兩千萬之巨了。

一開始付老爺子是勸他先租下來再說,因為在老爺子看來兩千萬這個數目有些不值。

但是劉清山可是知道未來的城區內房產價格,跟將來動輒億計的恐怖數字相比,此時兩千萬的價格實在是太便宜了。

況且付家老三出面,能幫他辦下來銀行的房貸,劉清山當時的心理是撿了個大漏的竊喜。

這處院落是那種三進的大型設計,最常見和最標準的四合院,佔地面積將近一千平米。

而且由於這個地段屬於歷史文物保護區之內,即使是當時的民用時期,單位裡也嚴禁了院子裡的私搭亂蓋,因而除了房間內部的裝修和院子地面的整修,並不需要更多的大工程。

所以這個院子能在半年內改裝完畢,得以儘快進入營業狀態。

儘管這處房產早就換成了劉清山的名字,但他也是第一次登門。

面對裡外煥然一新卻仍富蘊著濃濃古韻的巨大院落,不僅是他在心潮起伏,金溪善更是口中驚呼連連。

不同於不瞭解京都城區情況的泰勒,她可是知道能擁有核心城區一處房產的不可思議,況且還屬於歷史文物保護區範圍內,沒有將來的拆遷之憂。

裡外三進的設計,同樣令她忍不住臉上笑意盈滿:“哈哈哈,跟做夢一樣,我們竟然擁有了之前王爺才有資格擁有的絕版地段的房子!”

劉清山之前跟她唸叨過這個院子,所以金溪善心裡很清楚這處地段的珍貴性。

連高倉健都連聲讚不絕口,即便是他對京都的房產走向毫無瞭解,但來到前他可是看見了相隔不遠處的紅磚碧瓦,能在距離皇宮這麼近的地方擁有房產,而且是這麼大的一處院落,他當然能猜得出這個位置的絕高價值。

卞連錫早迎了出來,在一旁介紹道:“最難得的是這裡的交通便利性,附近這麼大的一塊地,就只有我們家擁有後門處的小橋,也等於門前的那條馬路是專為我們家開闢出來的!”

他的得意不無道理,後門外的那座小石橋,只通往自家院子,附近的鄰居依舊要繞道前門的老舊住宅區,而且這條馬路並不通往任何主幹道,唯有的小衚衕似的通道,也只能供行人和腳踏車進出。

更主要的一點是,石橋下的狹窄河道之上,市政方面並不允許建設其他的石橋,故而門前的這條馬路也只會有前來他們家的車輛出現。

況且過了小橋就是第三進院子的後山牆,此時已經被扒開的牆外,就是一片足有幾十個平方的小型停車場。

若是前來的車輛再多些,完全可以停靠在石橋另一頭的馬路邊,由於這條道上並沒有其他車輛通行,找關係在路邊畫上幾個停車位,一點也不影響往來交通。

穿過馬路南頭如同衚衕似的狹窄通道,再步行幾十米就是北海公園的一處側門,將來住在這裡也有了去公園湖邊散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