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陳子俊一襲青衫,手握書卷,在微風中誦讀聖人之言,站如松柏, 挺拔而卓然,頗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之飄飄欲仙的感覺。

難得今日,陳子俊並不想像往日裡一樣,下去在學生之中巡邏,隨手挑幾個不順眼的起來刁難,而是一臉的淡然, 目光時不時落在課堂外。

春夏之交的小青峰,是一年裡最美的時刻。

遠處的山麓, 連綿不絕, 那自山澗而落的清泉,清越激揚;隱約可見的錢塘,幹事兒麻利的婦人,已經點起了裊裊炊煙;山上的楊柳林中,飛鳥群群,低吟淺唱。

風吹過竹林,竹葉的清香便混入風中,拂過臉頰的時候,一縷幽香,沁人心脾。

“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或言,智者之樂, 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而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

“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或以五行而論,知者屬土,故樂水;仁者屬木,故樂山。”

“智者透過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故以水而喻。仁者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故以山相擬。”

“此即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其多意。”

陳子俊收回目光,看著底下坐著的學子們,很是感慨:

“學子們,如今你們課業已滿, 夫子我最後便以此言而相告,望你們能知山樂水,無論是知者,還是仁者,都應當謹記書院之教誨,謹記夫子們之恩情,謹記同窗三年之情義,謹記這三年來,不曾虛度的時光。”

說到這裡,陳子俊明顯是有些動情:

“學子們,這三年裡,夫子我是看著你們,一點一滴地學習,進步,到如今,你們都學業已成,各有前程,真是甚慰吾心,看著你們的樣子,才讓我覺得,這三年的辛勞,都是有意義的。”

“無論是知者,還是仁者,你們都要一以貫之,非揚長避短,而是取長補短才好,就像夫子我,少時曰仁,寬厚而穩重,一心求學,不為外物所惑,而後得智,學以致用,入朝為官,造福天下百姓,老而復仁,安寧,平和,崇高,任勞任怨地教授一批又一批的學子,將自己浩瀚的知識,傳授於你們。”

“此乃知者,仁者相結合,所謂雙全者也。”

“你們如何,尚且做不到如夫子我這般,也不必氣餒,只需牢牢記住夫子平日裡的言行舉止,加以學習,總有一天,會達到我這般境界。不再以外物之盛衰牽動內心之悲喜。”

“在離開書院之後,也應當時時歸來,拜訪夫子們,再得指點,若有困難,猶豫不決,自也可再問於書院。”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和諸位夫子們,都會耐心指正,助你們一路前程坦途。”

“山豫不明,水波不興,日月交替,唯有學問一道,不可置棄,望諸君謹記。”

說到這裡,陳子俊深深一揖,學子們都齊齊站起回禮。

而坐在課堂後邊的山長和其他夫子們,則都是面帶笑容,撫摸著各自大大的鬍鬚,很是欣慰。

重新站直,陳子俊開口:“接下來,請山長為各位講話。”

王遷之站上講臺,深切地看著各位學子,目光從眾人臉上一一劃過,露出個笑容,和往日裡的嚴肅不同,今日的山長,顯得格外親切而慈祥。

“學子們,這就是你們在書院裡的最後一堂課,也是你們之中,許多人在書院的最後一天了。”

“三年的時光,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你們在書院裡學到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在小青峰上的春花秋月;和夫子們問答之間的引經據典;與同窗們據理力爭的辯論;每一次清晨上課的鐘聲;每一個夜晚的燭光;每一個清晨和黃昏;每一次欣喜的雀躍;每一次失意的惆悵。”

“這些都是你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從今以後,你們更要明白,學無止境,但並不僅僅是在書本之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善於學習,勤於學習。”

“最後,我也要感謝諸位學子,三年的陪伴,你們從書院裡學到了很多,書院也從你們身上,收穫了許多。”

“在此,我作詩一首,以送諸位。”

“胸懷天地闊,眉間一字寬。

振衣千絕嶺,濯足萬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