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太后之問(第2/3頁)
章節報錯
王凝之回答:“太后誤會了,我一接到您的旨意,便往建康而來,只是以前和廬江太守,袁真將軍有些不愉快,所以特意乘船而過廬江,不想多生事端,這才來的遲了些,在家裡修整了倆日,也是擔心一路風塵,不能以最好的精神來拜見您。”
褚蒜子點點頭,“倒是比你爹會說話,好了,坐下吧。”說著,她便在桌後先坐了下來。
王凝之再行禮,坐了下來。
“瞧見那些書畫了嗎?認識嗎?”
“回太后的話,瞧見了,有些認識,是師公衛夫人和父親,母親所作。”
“嗯,”褚蒜子打量著王凝之,“我幾次邀請你爹入京,替陛下分憂,他都不肯來,只願在那山野間玩樂,卻不顧及陛下艱難。你這次入京,他就沒什麼話,要你轉達?”
王凝之愣了一下,回答:“我自接到您的旨意,便上京而來,並未收到父親書信。”
“呵呵,王逸少啊,還真是心有成算,他是打定了主意,把王氏交給你們兄弟了,只是,他就不擔心,朝廷撐不到那個時候嗎?”
褚蒜子的話裡,不無怨念。
朝廷和士族的關係,一向如此,越是大計程車族,越是不願意為朝廷效力,對他們來說,只要朝廷不倒就行,皇權越大,他們的權力就越小,但如果沒有了皇權,他們也可能會被清算,於是整個大晉,能人異士數不勝數,卻偏偏如此孱弱。
就像去年,桓溫那般逼迫,都無人願意幫她,直到最後桓溫大軍過武昌,近宣城,這才能讓琅琊王氏的當家人,前去對抗。
可偏偏,宣城事一了,王羲之便轉身回了會稽。
各大士族,都有人在朝中任職,卻沒有一個士族的當家人,會在朝中。
吳興,吳郡,錢塘,東陽,會稽,甚至那些不在揚州之外的地方,都有士族坐鎮,卻偏偏在這建康城裡,找不到一個能當家做主的人。
有時候,她都很懷疑,這究竟是皇帝在位,遙控地方,還是地方在遙控著建康。
“陛下崇志而有天望,太后賢德自有天佑,我爹自知能力有限,方才不入建康,便是怕自己幫扶不成,反而成為陛下的牽累。”
王凝之心裡也很苦,當然知道太后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可偏偏她這些話,該衝著的人,一個都不肯來,於是抓著自己,也算是一邊倒苦水,一邊責難了。
谷“少給我說這些好聽的。”褚蒜子美目一瞪,頓時整個屋子裡,氣壓都低了些。
“你在錢塘,向道尊問天,眼裡可還有陛下?”
王凝之站了起來,無奈再行禮:“回稟太后,那事兒,確實是小子欠考慮了,當時就想著出口氣,冒犯了陛下天威,此事我無可辯解。”
“呵呵,出口氣,”褚蒜子臉上露出一個鄙夷的笑容,“王凝之,你是覺得,本宮是個愚蠢婦人,沒點兒見識,所以就敢隨意胡言亂語了嗎?”
“沒有,絕對沒有!”王凝之搖頭,“陛下年幼,太后能支撐江山社稷多年,哪裡是愚蠢婦人了,誰敢說這話,我第一個不答應!”
然而,並沒有回應,王凝之悄悄抬起眼看,只見到褚蒜子面無表情,坐在那裡,冷冷地看著自己。
無奈,王凝之第一次發覺,這一位,恐怕要比想象中,難伺候許多,只能再開口:“不敢瞞太后,其實在錢塘的所為,只是為了不讓道尊插手江南士族罷了。”
“怎麼,北方士族不願意襄助陛下,也不願意讓南方士族幫陛下一把嗎?琅琊王氏,是要做這天下的主子嗎?”褚蒜子冷笑。
“沒有,”王凝之搖頭,“此事倒是與父親無關,只是我個人想法罷了。”
“個人想法?來,給本宮講講,這兩年來聲名鵲起的王二公子,是個什麼個人想法?”
“太后,張道御多年不出京,一出京,便是要以張家為開端,拿下江南士族,這自然有您的意思,我很清楚,可是,這一步,如果真的實現了,恐怕未必會如您所願啊。”
“張道御是天下道尊,道門領袖,門徒不可數,不說在道門中的影響力,就算是在士族中,也是相當不一般,您也知道,我爹就信豐道學,若是張道御有事兒相求,只要不過分,我爹必會答應,其他士族,也大致如此。”
“等到張道御再有了南方士族的支援,還是那種統一起來,而非分散的支援,那他就不是如今的張道御了,恐怕說他是第二個桓溫,也未可知。”
“桓溫所在,雖對朝廷不見得是件好事,但也並非只有壞處,最起碼,有徵西軍在,秦,魏,齊,想要南下,都要掂量掂量。”
“可若是張道御也有了如此勢力,那可真是隻有壞處,而無好處了。”
“當然,這倒也不是全為了朝廷考慮,對於我們北方士族來說,南方士族擰成一股繩,同樣不是好事兒。”
褚蒜子臉上冷漠不減,眼神卻不像開始時候那樣凌厲,淡淡開口:“你倒是什麼話都敢說,都不找些藉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