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大戰,從平局開始(第2/2頁)
章節報錯
感受過了那麼多次,還不知道悔改和防禦,那就是傻瓜了。
董鴻儒肯定不是傻瓜,他自然也想出了應對的辦法,辦法雖然很笨,但是也很有效。
原來董鴻儒已經看出來了,火槍的遠端攻擊不像弓箭那樣,而是永遠都是直線,不會走拋物線。
於是他早有準備,讓手下的戎羌部落取出早就準備好的盾牌,就沿著渭水河,豎立成了一排,遠遠看去就好像一座小城。
蕭文明原以為這些木頭做的盾牌充其量也就是厚一點的門板,火箱子彈的侵徹力完全可以將其擊穿,可沒想到一陣火槍打出去,卻似乎效果有限,那些木頭的表面都被打得坑坑窪窪,卻也明顯沒有洞穿木盾,更加不會對盾牌後的人產生傷害。
此戰之後,蕭文明想辦法繳獲了一面盾牌,這才弄明白了原理。
原來這些盾牌都是董鴻儒所特製的,並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塊木頭而已,而是兩塊木頭合在一起,當中留出了兩寸深度的空隙,縫隙裡填充的都是打溼了的棉被。
其防禦力肯定防不住刀砍斧剁或者長矛穿刺,但是卻對火槍的子彈,天生有著抵擋能力,屬於是屬性壓制了。
所以說,萬事萬物都是在動態發展過程當中的——“一招鮮”也並不是永遠都能“吃遍天”。
可是真正打到現在這樣,雖然火槍的效果已經大打折扣,蕭文明卻依舊只能選擇不斷地射擊。
因為除此之外,蕭文明也想不出可以造成其他傷害的辦法。
那就繼續射擊吧!
畢竟蕭文明手裡有的是軍火——別說是數不完的子彈、射不完的火藥了,就是火槍,都準備了一萬來支!
合每個蕭家軍的弟兄都能配三支火槍!
打熱了一支,隨時可以更換新的,夠對手吃一壺的!
董鴻儒那邊也沒閒著,派出戎羌的弓箭手,隔著渭水河,就向中原軍隊猛烈射擊。
如果說董鴻儒對付火槍的辦法,是最近幾天或者是幾個月才想出來的話,那麼對付戎羌騎射的法門,蕭文明已經研究了好幾年了,早就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其實就是按照,戎羌弓箭的不同佘晨射程,部署有針對性的防禦。
巧了,渭水河的寬度,直接從物理層面上限制住了戎羌弓箭的距離,他們使用方便但射程不足的馬上用的短弓,必須曲線射擊,才可能讓射出的箭矢攻擊到蕭文明的軍隊。
那麼蕭文明也就只需要護住頭頂,就能讓雨點般的箭矢全都打了水漂。
同時,好好護住頭頂,正好又可以讓火槍平射的角度開放在面前,達成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於是雖然渭水河兩旁數萬大軍,都在不遺餘力地使用各自的遠端攻擊武器攻擊河對岸的對手,然而效果卻十分有限,與其說是在作戰,不如說是在浪費資源……
但是在這種互相傷害的過程當中,蕭文明明顯就是更佔優勢的一方,他雖然沒法用火槍,直接有效地傷害到戎羌計程車兵,卻能攻擊他們驅趕來填河的牛馬。
這些牲畜身上不可能長著盾牌,就要用血肉來抵抗火槍的攻擊了,成批的牛馬中槍,身上升騰起一陣陣的血霧。
但是這些大型牲畜,生命力要比人類強出好幾倍,即便是身中數槍,卻依舊按照他們的不地道的主人的驅馳,扛著負重跳入河中,用自己的生命替主人的勝利作出貢獻。
就這樣戰鬥進行了大半天,雖然沒有短兵相接,雙方人數的傷亡也極小,卻著實熱熱鬧鬧地打了一場。
大抵決定兩方勢力興衰命運的大決戰往往都是這樣的——一開始總是枯燥無聊的試探,而不會立刻進入最慘烈的廝殺。
經過這麼多年,無論是蕭文明還是董鴻儒,都變得成熟了,仗也越打越有樣子了,幾乎形成默契一般,在大約中午的時候,雙方不約而同地收起了攻勢,逐漸向後退卻。
這一場仗打下來可以說是一場切切實實的平局。
董鴻儒沒有能夠渡過渭水,蕭文明也沒有能把他趕出關中,雙方更沒有爆發過哪怕一次像樣的戰鬥。
蕭文明打仗的風格和他做人的風格差不多,都喜歡雷厲風行,打成這不上不下的局不是他喜歡。
因此率軍抵達安全位置,剛剛駐紮下來,蕭文明就拍著大腿罵道:“好你個董鴻儒!這回學乖了是吧?不跟我耍什麼花招了?就是要跟我打呆仗?行啊!你以為我不會嗎?我這就從城裡把火炮調出來!隔著渭水河朝你猛轟,倒要看看你這幾塊破木板,擋得了我的子彈,還擋得了我的炮彈?”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