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兵整整十天,才抵達了在康親王掌控中的山西道,剛打了兩個勝仗,蕭文明一看黃曆,馬上就要過年了,便趕緊率軍又回來了,讓手下的將士就地過年休息之外,蕭文明自己甚至拎著蕭家軍,返回了江南,返回了臨海屯。

皇帝當然不高興,作戰剛有起色,蕭文明便退了回來,這算是怎麼回事?

分明就是在敷衍了事!

但是蕭文明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只要沒遇到狂風地震大洪水,或者戰亂等不可抗力,中國人總是要回家過年的。若是強按著他們繼續在軍中效力,繼續跟別人浴血廝殺,那也太不講人性了,對士氣反而會有反作用,體現在戰場上的戰鬥力也會下降。

蕭文明的理由談不上有多麼的充分,但至少很合理,最關鍵的是仗能不能打,是蕭文明說了算的,因此皇帝也只能讓著他。

在江南過完年之後,蕭文明便又北上去了山東。

蕭文明是想故意拉扯,來一出以逸待勞的誘敵之計。

因此在山東這邊新攻佔的土地,他並沒有落實多少防禦的力量,而是繼續將部隊收縮在萊州一帶,就等著過年的時候李全過來偷襲,然後就可以同他野外決戰了。

可是也不知李全是沒有這樣的意識,還是沒有這樣的實力,過完年那些地盤,當時是什麼樣子,現在還是什麼樣子!

壓根就沒有人過來爭奪!

李全沒來偷襲,蕭文明也就失去了誘而殲之的機會。

不過這也不要緊,這說明李全十分忌憚蕭文明的力量,他根本就不敢來攻,也就間接說明蕭文明已經將此處的統治鞏固住了,也就可以繼續向外擴張自己的實力了。

現在各方面的主動權全都在蕭文明的掌握之下,他的行動自然可以穩紮穩打,慢條斯理。

於是蕭文明開始慢慢向潼關推進,並不追求完全平推山東和山西兩道,而是隻攻佔沿途的幾處州縣,保證通道的安全,這就足足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期間既有康親王的軍隊出來阻攔,也有黑旗軍的人馬暗中偷襲,但是這些軍隊兵力不足,全都不足為懼,蕭文明未出全力,便將他們全都收拾了。

雖然行動的速度並不算快,但作戰行動進行得無疑十分順利,對手的戰鬥力實在是有限,並且顯然沒有派出主力,更是始終未見以山東、山西為地盤的李全的蹤跡。

要知道李全是蕭文明的宿敵,即便蕭文明的軍事行動效果有限,但是隻要他在眼鼻子底下這樣興風作浪,李全就絕對忍耐不了,一定是會出兵的。

李全蹤跡未現的原因,蕭文明很快就知道了——是因為他現在就堅守在潼關之上。

康親王還真是看中這位義軍的領袖,潼關這樣重要的據點,居然全權交給他……

只是李全也不知道怎麼想的,無論是他本人還是他的黑旗軍,強大的機動力一直是他們的特點,現在卻選擇窩在關隘當中……小命固然是安全了,但是這樣放棄優勢,也有些本末倒置的意思了。

潼關原本就十分難打,現在李全又鐵了心地當縮頭烏龜,就愈發難以對付。

楊妙真還親筆寫過一封書信,派人送進潼關,想要勸降李全。

對此,蕭文明都已經說了,這不過是多此一舉而已。

但是楊妙真依舊不信,到最後換來的只是李全的一頓羞辱,說什麼楊妙真也當了朝廷的鷹犬……惹得這位黑旗軍的女頭領,好一陣的鬱悶。

看樣子想要攻下潼關,就只有像戴松所說的那樣,看來只有調來火炮,狠狠地轟他半個月,才能把他打下來。

跟著蕭文明這麼些的日子,戴松對於熱兵器的作戰方法,顯

然已經入了門了,但是理解肯定沒有蕭文明這樣的深。

他還沒有意識到,火炮的威力雖強,但是本身沒有任何防禦能力,想要長時間從容開火,必須徹底肅清周邊戰場。

肅清戰場需要時間,但蕭文明寶貴的時間,他還要用在其他的地方。

蕭文明的視野,已經遠遠越過潼關,望向了一望無際的戎羌草原!

要去戎羌草原辦事,同樣也得讓李全老老實實在潼關待著。李全可不是個老實人,讓他乖乖聽話,肯定是不現實的,非得耍一些詭計不可。

而這一回他用的是反方向的欲擒故縱之計,故意在敵人面前示強,而並非示弱。

只見蕭文明擺開大隊人馬,耀武揚威一般在潼關前武裝巡遊,並且每日巡遊之前,還特意打亂隊伍的先後順序,更換互相之間的衣服顏色,造成一種蕭文明的兵力要比實際兵力多出幾倍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