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銅炮的質量原本就不差,至少可以安全地打響,但是由於銅這種金屬材料相對於鋼鐵的劣勢太為明顯,並且價格已過於昂貴,除了方便製造以外,幾乎一無是處,升級到鋼鐵其實是勢在必行的。

而之前遲遲沒有升級,只是因為還缺乏足夠的時間的沉澱,沒有在反覆試錯的過程當中,取得最完美的配方而已。

現在這一步終於被突破了,那麼火器的製造簡直就是開上了快車道,技術在每一次鑄造、鍛造過程中都不停地迭代,不僅質量越來越好,產能也是越來越大。

原先兩年的時間一共才鑄造出了不到三十門的銅炮,可上島之後的半年,鐵匠工坊就已鍛造出了五十門鐵炮。

鋼鐵材料取得突破之後,就在那一支手槍的基礎上,開始大批次地製造軍用火槍。

有了鍛造火炮的產能,製造出來的火槍質量過關、數量也足,都可以讓一千蕭家軍的兄弟每人裝備三支了。

火槍這東西體積不大,放在庫房裡專門儲存,問題也不大;可鐵炮,集中放在一起就太扎眼了,蕭文明乾脆將其部署在東山島的四周,造起幾十座炮臺,讓這座不大不小的湖中小島,簡直就成了一隻長滿尖刺、披滿盔甲,防禦屬性幾乎點滿了的怪物。

這隻怪物的存在,將在不久的將來起到定海神針和扭轉乾坤的偉大作用。

而有了火槍的裝備,蕭家軍原本就十分強悍的戰鬥力,就瞬間變得更加可怕。

蕭家軍一開始操練的鴛鴦陣,本來就是一種專精於近身格鬥的戰術,其實按照道理來說,蕭文明是要配備強弓硬弩之類的遠端發射武器的,但是蕭文明卻一開始就覺得裝備這種冷兵器不過是浪費物資、浪費精力而已,不如干脆就一步到位,直接使用火器。

現在他的設想總算現實了,第一代量產且可以實戰的火槍,經過了蕭家軍的反覆操練和除錯,已經可以做到每分鐘擊發十次,射程在一百步之內都具有極強的殺傷力。

雖然這時火槍的射程還比不上弓箭,但是威力則要遠遠超過,弓箭除非是用強弓水平直射,否則就靠著蕭家軍的盾牌和重甲,是可以很輕易地抵擋住的,可要是遭到了火槍的射擊,哪怕將鎧甲疊加到了三層,卻依舊避免不了傷亡。

蕭家軍戰鬥力的再次提升,在後期來看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事件。

但是在眼下,這一重大的變化,還不為世間任何人所察覺,相反還有人認為蕭文明現在已經連同他的蕭家軍一起去了高麗,又給了他們實現野心的機會。

蕭文明還留在東山島的事情,現在是最高機密,只要出了東山島,這件事情就絕對不會有人知道。

雖然這座湖中小島,經營的日漸繁榮,但是外界都以為只是蕭文秀和董婉青兩位女子在拋頭露面而已,反正這些年蕭文明南征北戰,經常留在臨海屯的也就這兩位了,並沒有什麼奇怪。

外面對蕭文明的動向一無所知,而蕭文明則時刻關注著外界的情況,特別是對臨海屯,他是時時關注。

根據蕭文明掌握的情況,現在掌管臨海屯的蘇志玄倒也並非是無能之輩,靠著蕭文明經營起來的框架,臨海屯和臨海港也慢慢恢復了起來,至少開始生產經營和練兵了。

雖然同蕭文明不可同日而語,但好歹是運轉起來了,光憑這一點的能力,恐怕蘇志玄就要超出大齊現在朝廷裡百分之九十的官員了。

後來蕭文明才知道,任命蘇志權來接管臨海屯,其實現任吏部右侍郎溫伯明,在人選的選擇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是他特地選擇了這麼個有能力的人物,倒不是為了和蕭文明作對的,卻是用來保持住臨海屯的基本框架,不至於人走政息、毀於一旦。

為了掌握臨海屯的情況,蕭文明專門派出弟兄,每七天向蕭文明報告一次,遇到重大情況就要立即報告,反正蕭文明現在所在的東山島距離臨海屯的距離極近,騎快馬也就半天的路程,坐船上島,最多半天,再怎樣緊急的訊息,無論如何一天也就送到蕭文明這兒。

只是平時並不會有什麼重大的情況著急傳過來,一切太平無事,彷彿蕭文明就是天下最大的不安定因素,而現在他被關到籠子裡,那也就天下太平了。

然而這一天出去報信的兄弟,不緊不慢地出發,可不到半天就急匆匆地趕了回來,告訴蕭文明:臨海屯那邊似乎有大的動作,剛剛編練出來的屯田兵,忽然全部集合、全副武裝、列隊出擊,似乎是要急著去打仗。

“急著去打仗?”

蕭文明沒想明白,眼下大齊國外,所有的敵人要麼被打殘了,要麼則是在偃旗息鼓、休養生息,實在是想不出,朝廷集結大軍是想要對付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