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次作戰當中,戴松就是能比蕭文明多沉住一會兒氣,他早就瞅準了竹林中有一條小溪,鉗形攻勢的兩個鉗子正對小溪的那一邊,肯定行動的速度略慢。

於是也就有了時間差,有了可供利用的破綻。

因此戴松來了一個以時間換空間,並不去把握敵軍透過小溪時陣型混亂的這一點點劣勢,而是轉向攻擊另一邊,帶領著麾下由騎兵改為步兵,並且裝備了火槍的一百弟兄,迅速擺開了陣型,用幾陣急促的火槍射擊,將康親王的鐵鉗先掰下一邊去。

如此,便將左路的攻擊徹底擊潰。

隨機,又迅速轉換陣型,把方向改為朝向小溪的另一邊,對著那些剛剛渡過小溪的敵軍,又接連發射了幾陣火槍,將其公式徹底阻滯在小溪對岸。

見另一邊的敵人又攻了上來,戴松再次變換隊形,又是一陣密集的火槍發射過去。

這一回,康親王左翼的攻勢徹底破產,短時間內再也無法組織起來,迅速敗退出了竹林。

戴松也不追擊,而是再次集中兵力和火力於右側小溪,故技重施地祭出火槍齊射的法寶,讓火槍的火力優勢在小溪這片開闊的地段徹底發揮出來。

幾陣火槍的發射,終於將敵軍打得丟盔棄甲,同樣敗退離開了竹林。

整個戰鬥的過程持續了不過一頓飯的時間,康親王志在必取的鉗形攻勢便以徹底破產而告終……

他派出的兵馬沒有造成任何戰果,便已損失了四百多人,而蕭文明的蕭家軍這邊,除了兩個操作不當,虎口被燙傷的兄弟之外,居然無一傷亡!

合理的戰術配上恰到好處的地形,在跨越時代的科技的加持之下,果然爆發出了極大的戰鬥力!

康親王本人其實對蕭文明蕭家軍的戰鬥力有著清醒的認識,也認為光靠著這一輪的突擊,一舉而戰勝蕭文明可能性並不大。

但是隻要零敲碎打地給他造成一定的損失,將其包圍在竹林之內,那就已經是莫大的成功了。

沒想到蕭家軍的戰鬥力居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再一次獲得了極大的升級——不但贏了,而且贏得異常輕鬆,戰損比簡直就是像笑話一樣,給予康親王莫大的諷刺。

康親王忍不了了,決定一鼓作氣投入全部的兵力,一定要將蕭文明消滅在這片竹林當中!

然而這時他臨時糾結起的軍隊的僱傭兵性質的就顯露無疑了。

之前持續的勝利,無疑掩蓋了許多內部矛盾,似乎人人都想有「從龍之功」,人人都聽命於他康親王趙希。

可是連續幾場敗仗,軍隊的信心動搖,再也沒人敢出頭替康親王賣命了。

同時,這時的康親王也意識到:蕭文明就是他取得勝利的絆腳石,一定要搬開不可,那他乾脆以自己寶貴的王府護衛為前鋒主力,不顧一切地向竹林突擊,哪怕承受巨大的損失,也要讓蕭文明徹底消滅!

只要拿下了蕭文明,那麼恐怕這大齊朝內便再無可用的人才,再無可靠的軍隊,那麼他康王爺本人,便可以暢通無阻地走上通往皇位的道路,一路之上,都會走得異常通暢。

康親王這些日子也積累了一些威信,見他親自帶領部下前去衝鋒,其餘部隊計程車氣也終於再次被鼓舞了起來,終於跟在他的身後,再次向竹林殺去。

然而這一回,蕭文明卻並沒有給康親王與其對陣廝殺的機會。

正在康親王十分謹慎小心卻又志在必得地進入竹林之前,蕭家軍就已從容不迫地從竹林裡撤了出來,不緊不慢地遷出馬匹、跨上駿馬,整理好了隨身攜帶的裝備,便向洋湖的方向縱馬賓士而去。

等康王爺意識到自己被蕭文明耍了、並且撲了個空的時候,他的王府護衛以及

其他人馬已是陣型大亂,基本指揮的兼職都已被打散了,想要再從茂密的竹林中撤退出來已經是不可能了。

只有康親王本人帶領了少數幾個親兵,退到竹林之外,招呼起還沒有加入戰鬥的剩餘的軍隊,立即整頓起騎兵的隊伍,便要前去追擊蕭文明。

這時留在竹林之外的,要麼是董鴻儒的手下——由黑旗軍和戎羌騎兵組成的白炎教的軍隊;要麼就是馮天羽從戎羌草原上帶上來的正宗戎羌騎兵……

這些人都算不得是康親王的嫡系,然而方才同仇敵愾之類的屁話,他們也都說過了,先集中兵力搞定蕭文明的建議,也是他們提出來的,這個時候再推脫不前,那就說不過去了。

於是原本已經下馬作戰的騎兵,終於在各自頭領的帶領之下,按照康親王的指示,上馬奮力向前追趕蕭家軍的大隊騎兵。

雖然蕭家軍的騎兵作戰能力已經操練得嫻熟,但是畢竟所攜帶的裝備十分沉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運動的速度——不一會兒就被坑親王的騎兵從後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