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空心大蘿蔔(第1/2頁)
章節報錯
只是這座東山村十分狹小,佔地恐怕還不到整個東山島的二十分之一,東山島那麼大的空間,正好可以讓蕭文明大展身手。
然而一個不利因素是,東山島並沒有寬闊的平地——要麼是溼地灘塗,要麼就是幾座山頭,山頭上則長滿了百年古樹,蕭文明還曾經砍伐過十幾顆,用來製造大船。
現在形勢嚴峻,蕭文明都面臨生死存亡地問題了,也就來不及管什麼環保主義了,發動大夥兒成片地將樹林放倒,把山頭削平,取得的木材用來建造房屋,剷下來的泥土燒製磚塊石頭,都是可以就地使用的建材。
很快的,東山村那一座原本就經過蕭文明一輪擴建的碼頭,再次擴建了一遍,規模比原先大出整整五倍。
村裡漁民們的那些屋子,是這幾年跟著蕭文明走南闖北攢下了銀子,新造起來的。
對於這些漁民而言,那是嶄新舒適的,可在蕭文明眼裡卻顯得太狹小簡陋了,蕭文明既不願意徵用,也不便推倒重建,那就乾脆在東山村旁邊的一塊空地上重新建造一座村莊。
只是這裡的地面狹窄,建造出來的屋子只能夠從臨海屯撤出來的父老鄉親居住而已,那些紡織廠、染坊、造紙廠、印刷廠、瓷窯、釀酒坊之類的生產廠房,根本就無處容納,那就只能往山上發展,把這些廠房全都造在山上。
雖然是個無奈之舉,但是也並非毫無作用。
要知道洋湖波濤浩渺,常常受到颱風洪水之類的災害,把廠房造在山上,至少可以防止水災、避免浸水,也保證廠房不會受到大的損失。
只是這些廠房,並不在平地,搬運原材料和產品就會十分困難。
不過馬青的鐵匠工坊已經開辦起來,又有蕭文明的指導,在各處存在物流交換關係的廠房之間,上上下下設定了滑輪吊索的裝置。
只要將貨物掛在吊索上滾動,只需要很少的力量就可以運送極重的物資,異常地方便。
這並不算是蕭文明的新發明,在大齊朝甚至更古老的時期就已有了這樣的裝置。
只不過蕭文明這是第一次在有規劃的情況下大規模使用,也算是一種創新了。
因為東山村是蕭文明在一塊白地上幾乎重新建造起來的,沒有了原本設施的束手束腳,就是因地制宜,按照效率最高化的原則建造起來的,因此各方面的設施似乎要比原來的臨海屯更加合理。
於是在蕭文明來到東山島半個月之後,就已經有船舶靠岸,運來了整整一船,從湖州送來的上好的生絲,送到東山村的新紡織廠裡,緊接著這裡出產的第一批綢緞,便由那艘船送到了南湖屯,被那些期待已久的商人們搶購一空。
這是蕭文明在東山村賺到的第一筆錢。
蕭文明雖然高興,卻也發現了其中的一個重大的弊端,那就是東山島方興未艾,還不成氣候,沒有建立起一套可以內迴圈的生產流程,特別是諸如蠶絲、高嶺土之類的原材料島上根本無法自行解決,還不得不依靠從外部輸入……
看樣子,要把臨海屯過程當中積累的經驗,完全運用到東山村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尤其是現階段,還要花費比以前更多的銀子,提前囤積大批的生產原材料,還有最重要的糧食,對於蕭文明資金的流動,在短時間內是一項重大的考驗。
好在蕭文明對於困難的預計十分充分,並且幾乎將臨海屯這些年來的發展成果全部抽空,雖然整個建設工程十分困難,啟動生產的過程更是難上加難,但也基本達成了預定的目標。
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東山島本身就像是一塊璞玉被雕琢出了精美的花紋,就像是一堆木料被組合成一件傢俱,就像是一塊生鐵被打造成了一臺精密的機器——開始逐
漸運轉起來,頗有臨海屯當初草創時候那一份勃勃的生機。
只可惜那蘇志玄興沖沖接收的臨海屯,空有一個規模,可最重要的人才、技術、物流全都沒了,渾似一根空心大蘿蔔……
此刻已是仲夏時分,江南的氣候原本就十分炎熱,東山村又在洋湖當中,氣候就更加潮溼悶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