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並沒有同蕭文明劃清界限,但是串聯百官保奏的行動也就只能告一段落了。

而這時對於蕭文明一個壞訊息又傳到了朝廷之中——且是天大的壞訊息。

說是前線的軍隊在追擊戎羌的過程當中繳獲了一分書信,書信裡寫的明明白白,是蕭文明因同朝廷有怨念,因此暗通戎羌,內外勾結,這才會發生這一場戎羌忽然入侵中原的戰役。

這個指控無比嚴重,其實就是在控告蕭文明裡通外國、謀反叛逆!

就這個罪過,別說是把蕭文明的腦袋砍了,就是株連九族,也是其中應有之義,哪怕是在同蕭文明所有親密的人當中放走一個,都可以算是格外的開恩了……

皇帝看到這份書信,心中異常震怒,恨不得當場就把蕭文明幹掉。

然而大齊朝當今這位皇帝,畢竟有別於歷史上那些昏君或者暴君,基本的判斷能力還是有的。

同宰相和帝師衛玉章商量下來,覺得此事詭異難測、匪夷所思。

所謂孤證不立,想僅僅依靠一封書信,就給蕭文明定下死罪,甚至更嚴重的刑罰,實在是難以服眾。

畢竟只在一年之前,蕭文明就與戎羌在洛陽城下連番血戰,他的手上沾滿了戎羌人的鮮血,而戎羌人的手上也同樣沾滿了蕭家軍的仇怨——就這麼個你死我活的關係,忽然說蕭文明聯合敵人謀叛,實屬是朝秦暮楚,都有點精神分裂的嫌疑了。

然而此事既然有了風聲,就不能說是空穴來風;就算是空穴來風——風總是有的,人在風口,還要防止感冒呢……

於是對於蕭文明的看守就更加嚴格,又派了幾重御林軍包圍,就連宋星遙想要出入,也得乘著夜色不可。

而蕭文明的好友溫伯明則被衛玉章命令,立即搬去吏部衙門辦事,除了還能說話、見人、辦事之外,不能離開一步,幾乎同軟禁無異。

溫伯明和蕭文明的關係幾乎滿朝皆至,其實若要嚴查此案的話,溫伯明是百分之百要受到牽連的,現在能從殺頭的死罪下把溫伯明保出來,衛玉章已經盡了他最大的面子了。

不過幸好還有宋星遙這個還能隨時暢通的渠道。

透過她,蕭文明依舊能夠同溫伯明保持聯絡,而蕭文明所懷疑的,其實就是那一份所謂暗痛戎羌的書信的真????????????????實性。

沒錯。

蕭文明確實和戎羌的達多可汗有過交流,也確實請他派兵南下中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書信應該並沒有錯。

但問題是,這些書信都按照蕭文明的吩咐,已經閱後即焚了,在根本上已經在世上不存在這樣東西了,而在流通的過程當中,宋星遙又是一個極其可靠的渠道,按理說是不應該節外生枝地流傳開來的。

而溫伯明也感到奇怪,只是這份書信現在已經是大齊朝的最高機密了,朝廷當中能見到這封書信原件的恐怕不會超過三個人,以溫伯明現在的身份和處境也看不到,更無法分辯真假。

於是溫伯明只能猜測——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性,是戎羌的可汗達多再耍一出反間計,想要故意逼反了蕭文明,然後讓他甘心情願的投到戎羌草原,替自己辦事。

這樣的計策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並且有時候也算不得卑鄙無恥——就連諸葛孔明在收降姜維的時候也曾經用過。

只不過蕭文明的《三國演義》只從三顧茅廬寫到了定軍山而已,七擒孟獲和北伐中原還沒寫呢,這種高智商的把戲,戎羌人又是從哪裡學到的呢?

其實想到這裡,蕭文明距離正確答案已經不遠了,只可惜他現在個人已經不安全了,隨時都有人頭落地的風險,也就無法再深入思考下去了。

在惴惴不安之中度過了三天的時間,蕭文明等來了宮裡傳來的旨意,要蕭文明立刻進宮見駕,皇帝有重要的事情對蕭文明宣佈。

聽到這個旨意,蕭文明第一次感到害怕——難道是皇帝要對自己動手了嗎?

按照常理來說,各方面條件都已成熟,的確是到了發落自己的時候了。

這個時候蕭文明都想著乾脆抗旨不遵、反出洛陽去得了。

然而現在反了,那麼沒罪也變成有罪了,冒的風險實在太大——兩害相權取其輕,蕭文明還是決定遵旨進宮。

只是他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