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對街的軍營之內,蕭文明則還在生氣:當今皇上也太刻薄寡恩了!俗話說“鳥盡弓藏”,現在林子那麼大,裡面都是鳥,他卻要把弓收到庫房裡,等到老鷹啄了眼,恐怕後悔莫及!

如今在蕭文明身邊可以商量事的,就只剩下戴松一個人了,蕭文明的遭遇,他歷歷在目,不就同其父戴鸞翔所經歷到的一樣嗎?

因此戴松說道:“爵爺,此事可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率性而為,應當等溫先生回來之後,你們再詳細商議、謹慎行事,小心一步走錯,便成了千古之恨……”

戴松這話是正確的,蕭文明也就只能耐下性子等待溫伯明回來。

誰知蕭文明從白天等到黑夜,等了整整一個晚上,到了第二天早上,溫伯明始終沒有回來。

蕭文明找來看守他的馮海峰,一打聽才知道,溫伯明昨天還沒從皇宮裡出來,就被衛玉章叫到了相府裡面,不許他再同蕭文明會面。

蕭文明知道溫伯明並非是那種忘恩負義的人,料定他這麼做絕非出於本意,應該也有難言的苦衷。

於是蕭文明便叫宋星遙去相府裡走一趟,臨走的時候還帶上了一份蕭文明親自寫的書信。

這一次蕭文明進京,身邊就只帶了宋星遙這樣一位武林高手——他的結拜兄長林丹楓,因為家裡和江南武林有不少事情等著他去處理,實在騰不開身子,又沒想到此次進京遇到了那麼多的事情,因此便也就沒跟著一起來。

不過問題不大,宋星遙雖然是個女子,但是武藝高強、膽子也大,尤其是輕功可以說是獨步武林——天下只有輕功和她一樣強的,就沒有超過她的。

於是只是略施小計,宋星遙便從軍營裡悄無聲息地溜了出去,又悄無聲息地溜進了衛玉章的相府,過了大半個時辰之後,再次悄無聲息地重新溜進了軍營,並且帶來了溫伯明給蕭文明的回信。

按照宋星遙地說法,溫伯明早就等著她來了,給蕭文明的信也寫了一半了,看了蕭文明的回信之後才又修改、增補了一些,趕緊叫宋星遙捎帶回來。

蕭文明迫不及待地展開閱讀,只見確實是溫伯明那一手極為俊秀的行書,首先就說,留在衛玉章的府上,既是他師傅本人的意見,也是皇帝的要求,他也是身不由己、只能如此,並且隔日就要去吏部上任,到時只恐也有暗哨監視,出入辦事沒有那麼容易,更加不便來見蕭文明。

然後溫伯明又介紹了昨日蕭文明離開之後,????????????????皇帝和衛玉章商討的情況。

原來將蕭文明從臨海屯抽出去,是皇帝一開始就已下定的決心,完全沒有商量和討價還價的餘地。不過皇帝也稍存體面,是打算給蕭文明升官的,只不過只是讓他執掌禁軍而已,到兵部任職還是衛玉章的提議。

而蕭文明拒絕之後,無論是皇帝還是衛玉章,都覺得蕭文明不識抬舉,皇帝的話說的很重,他說:滿朝文武就蕭文明只有一個能帶兵的嗎,他就不信了,就是殺了蕭文明又能如何?

可見皇帝當時是動了殺心的。

還是衛玉章覺得蕭文明也是可用的人才,因此才勸誡了,就當是皇帝說了句氣話,黑不提白不提也就過去了。

看樣子這回確實是鬧大了,蕭文明看過書信,將其放在火上燒化,又趕忙寫了封信詢問下一步的對策,勞動宋星遙再走一趟把書信送去。

宋星遙武藝出眾,在皇城司和禁軍的眼皮子底下來去自如,取回溫伯明的回信之後,還有功夫去董婉青下榻的府邸走了一趟,這才回到了蕭文明的身邊。

溫伯明給蕭文明的建議,有軟硬兩策。

軟的策略,就是蕭文明立即認慫,將皇帝的旨意全盤接受——昨天皇帝也是一時興起,有些上頭而已,要殺掉蕭文明的心意畢竟還沒有堅定,只要蕭文明肯服軟,保住性命不成問題,昨天允諾的官職也不會丟了。

而硬的計策,則是讓皇帝覺得這天下的確只有蕭文明可用,那就是派人去通知戎羌草原的新任可汗達多,讓他立即提兵進犯中原,朝廷無兵可擋、無將可用,自然會想起蕭文明和他的蕭家軍,那麼對於蕭文明的軟禁也就解除了,而臨海屯和蕭家軍的指揮權也就保住了。

蕭文明不是一個願意輕易認慫的人,那條軟的計策,實在是不符合他的性格,便選了硬的那一條。

就選一條硬的,倒要看看朝廷和自己誰更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