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文明這邊也並沒有袖手旁觀,立即率領蕭家軍,逆行突破浮橋來到白龍江西岸,舉起盾牌、列開陣型,依靠著河岸,建立起一片緩衝地帶,讓那些潰退的友軍可以順利透過浮橋返回白龍江東岸。

蕭家軍陣型嚴整,武器精良,又靠著河岸,敵軍的騎兵根本就不敢過來突襲,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衝到水裡去,攻勢也就不由自主地放緩了。

但是騎兵稍退,弓箭手又挺進上前,開始疾風驟雨一般向蕭文明這邊發射弓箭。

蕭家軍的武器帶得全,見箭矢來襲,便有專門負責執掌盾牌的兄弟舉起一人多高的大鋼盾,像雨傘一樣頂在頭頂。

箭矢落下,只聽見「叮叮噹噹」地響成一片,殺傷力卻十分有限,再加上蕭家軍的兄弟人人身披重甲,事後清點下來,沒有一個因為被射中而身負重傷的。

可是率先突破過去的高麗和倭國的人馬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待所有人重新退回白龍江以東,清點損失,突破上去的三千人居然損失了有一千人之眾!傷亡率達到三分之一!

這個損失已經是在崩潰的邊緣了。

也幸虧蕭文明激烈前一天決定的是用浮橋作為渡河的手段,要是還像白天那樣,用的是竹排的話,那麼行動不易的先頭部隊肯定會全軍覆沒……

說不定把接應上去的蕭文明的蕭家軍都會牽連進去,導致受到重創。

這一場仗是蕭文明進入高麗國以來,最大的一場敗仗,打得一路高歌猛進的隊伍,幾乎士氣全無。

對岸情況不明,對失敗的原因主要還是蕭文明對於敵情的估計不足,這一口鍋算是蕭文明背上了。

而手下的將士,包括高麗和倭國的,作戰還算英勇。

於是蕭文明決定犒賞三軍,命人取出平時兩倍分量的醃肉和燻肉,支起鍋子點起火,讓辛苦了一天的將士們飽餐一頓。

又還拿出真金白銀,給陣亡士兵撫卹,給受傷計程車卒獎賞,其餘凡是今天上了戰場的也都有一兩銀子的賞錢,讓他們知道他們的風險並沒有白帽。

今天參加戰鬥的將士總算可以放鬆一會兒,可蕭文明

卻一點也輕鬆不下來,連夜和戴松商量下一步的對策。

按照戴松的分析,今天對方使出來的那些騎兵,來源似乎有些雜亂——其中既有戎羌的兵力,也有黑旗軍的人馬——難以猜透他們的底細。

想要硬碰硬的擊敗他們,倒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是傷亡一定會異常的巨大,特別是在現在浮橋十分狹窄的情況下,馬匹不可能那麼快的運輸過對岸,勢必會有一段時間的真空,只能依靠步兵來對抗對面的騎兵,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打出「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可悲結果。

的確難以對付。

不過蕭文明這邊還有一樣非常規的、碾壓式的武器,那就是已經大顯身手過好幾回的火炮,看樣子只有把火炮調過來,隔著白龍江把開城打爛了,才好動手摘取這最後一顆勝利果實。

眼下對蕭文明唯一有益的條件就是,戰場這邊雖然沒有臨海,卻在白龍江畔,而白龍江是通海的,並且河面寬闊、水流不急,可以讓大船從海上把火炮運到白龍江口,再改動小船運送到戰場的位置。

動作十分從容。

蕭文明的提議,戴松舉雙手贊成。

他不愧是個軍事天才,僅僅是旁觀了一兩次之後,就已對火炮的效能瞭然於胸了,認識到現在的火炮野戰時使用很不容易,只有在攻城的過程中集中使用,在有充分的保護的前提下,攻擊城牆城門這樣的固定目標,才能夠最大程度體現其威力。

而開城,就是這樣一個固定的目標。

戴松不但同意了蕭文明的計劃,並且還反過來勸他:「爵爺,兵貴神速,既然要調火炮過來,那咱們就趕緊傳令,不要耽誤時間,反而夜長夢多。」

調運火炮這種重灌備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蕭文明當天晚上就下達了的命令,派得力可靠的兄弟送回漢城,由謀士溫不明會同拜占庭公主索菲亞,親自把十門火炮押運到開城東岸。

他們兩個動作不可謂不利落,但是等火炮到達的時候也已經過了十天了。

手上有了火炮,身邊又有了溫伯明,蕭文明的信心就上來了。

他命令精通操炮的蕭家軍的兄弟們,將十門火炮一字排開,並列在白龍江東岸,靜候良辰吉日,蕭文明一聲令下,十門火炮齊鳴,此起彼伏地向開城轟擊。

緊急通知:啟用新地址,請重新收藏書籤!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