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蕭文明的估算,在北方山區依舊存在的高麗殘餘力量,至少有十萬左右的兵力,總人數依舊在蕭文明所掌握的兵力的數倍以上,

不過一個有利的條件是,這些人馬全都駐紮在各個分散的軍事要塞裡,這就給了一個蕭文明極好的各個擊破的機會。

大長公主的旨意在手,蕭文明自然是先禮後兵,在要塞之前總是先派人進去傳旨,要求其開啟城門、放下武器,接受高麗朝廷以及天朝上國的招安。

這種幾乎沒有技術含量的招安,成功率也不低,現在高麗國王正在經海路被押往大齊國的京城洛陽,高麗國內群龍無首,沒有主心骨,自然也缺乏足夠的堅定反抗的意志,至少有一半的要塞接到旨意,略加猶豫之後便開城投降了。

而另一半意圖頑抗的,就需要發軍事行動了。

攻打王都洛陽,蕭文明都不捨得使用自己的兵力,更何況是進行這些掃蕩作戰了,按照前例由倭國人和高麗國人打先鋒,蕭文明麾下的蕭家軍以及配合蕭文明的戰的曹瑞和韓天所部,跟在身後掃秋風。

蕭文明軍隊士氣正旺、、裝備精良,攻打要塞雖然不容易,但是付出努力之後,依舊節節勝利,攻無不克。

就這樣步步推進,一路拔取了大型要塞十四個,小型要塞不計其數,終於將整個高麗國逐漸掃平,在奮戰了一個月之後,終於來到了白龍江畔。

白龍江乃是高麗國和大齊國的界河,白龍江以東都是高麗國的國土,可白龍江以西卻並非全是大齊國的國土,因為緊挨著白龍江的西岸,有一座屬於高麗國的城池,名叫開城。

上千年前,高麗國也是東亞一霸,國土面積遠非現在這樣,白龍江也是其國內的一條內河。

但是隨著中原王朝的不斷征討,高麗國在白龍江以西就只剩下了唯一一個據點,也就是這座開城。

反倒是並且因為大齊和高麗國關係良好,在開城進行貿易,生意做得十分紅火,開城本身反而發展得異常繁華,甚至不遜色於高麗王都漢城。

這是平定高麗國的最後一戰,為了防止功虧一簣,蕭文明本來就要打起十分的精神。

然而這一戰,蕭文明卻格外認真,一下子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因為他已接到情報,據說白炎教徒董鴻儒現在就在開城之內!

董鴻儒撒丫子跑路的本事蕭文明是見識過的,並且還見識了不止一回,每一次蕭文明勝券在握之時,全都被他跑掉了。

這一次開城前面有一條水流並不湍急、但水面十分寬闊的白龍江,背後又是廣袤的森林和平原,給董鴻儒拔腿跑路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因此蕭文明甚至不指望能在開城捉住董鴻儒。

即便如此,現在還敢在開城堅守的,毫無疑問也都是一群頑固勢力,十分難以對付,可不能有半點鬆懈。

蕭文明照理是先禮後兵。

派了軍中一個高麗國的官員,帶了大長公主的旨意,過河去開城命令其中的人舉手投降、接受招安。

誰知這幫人非但不給面子,並且甚至還主動挑釁。

蕭文明派出去的人,去的時候帶了兩隻耳朵,等回來的時候就只剩下一隻了……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更何況是砍掉使者的耳朵了,侮辱性太強。蕭文明可不能慣著他們,立刻就組織進攻。

因為隔著一條白龍江,必須過河作戰,蕭文明並沒有準備船隻,但是白龍江東岸有一大片一望無際的竹林,正好可以把毛竹砍下來,紮成竹排,便於過江。

這一回依舊是由高麗人和倭國人打頭陣。

這一路來凡是攻克城池要塞,蕭文明雖然不再允許他們肆意搶劫,但是也開啟這些地方的倉庫,其中的金銀財物,全部分給高麗和倭國人作為賞金和軍餉,出手十分大方慷慨。

故而這些人才肯替蕭文明賣命,爬上竹排、撐起竹竿,便向白龍江西岸渡河而去。

誰知竹排剛剛飄到白龍江的正中心,開城忽然城門洞開,從門洞裡快步跑出三四百人,人人揹著一張長弓,就往江上的竹排雨點一般發射弓箭。

“糟糕,中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