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家軍出征倭國的時候不過幾百人,就能橫掃一切,打得對手丟盔棄甲,現在在他們眼裡,這支軍隊已經擴充到了兩千人了,那還不把我國從南到北平推了?

只可惜這些倭國人的想象力還是不夠豐富,沒有意識到蕭家軍的戰鬥力,其實已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不過曹瑞和韓天在練兵的時候仿效蕭文明的做法,即便只學得了蕭文明兩三成的功力,但是戰鬥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表面上看來也有了蕭家軍的幾分成色,難怪倭國這些窩在島上的井底之蛙,會把他們當成是蕭家軍本身了。

兵貴神速,隊伍今天已集結完畢,蕭文明變率領取大軍,向高麗國進發,準備正式展開大規模的作戰行動。

而在高麗國都漢城那邊傳來的訊息則十分喜人。

白炎教和高麗國,向駐守在那邊的蕭家軍連續幾日發動猛攻,然而他們的攻擊在蕭家軍的面前就跟瘙癢一樣,戴松還能在防禦的同時抽出空隙,展開犀利的反擊,減輕正面的壓力,讓戰鬥的強度始終處於比較低的程度。

這樣的戰況,戴松和溫伯明甚至不捨得使用火炮助戰……

漢城正面戰場形勢穩定,就給了蕭文明可以在背後開闢第二戰場的條件。

於是他率領的船隊多花了兩天的時間,繞過小半個高麗半島,來到了高麗國的東北邊,從容不迫地選擇了一片寬闊的海岸線,讓自己所率領的五千多將近六千人馬,不緊不慢地完成了登陸行動。

蕭文明早就已經偵查好了,高麗國的地形就好像是一隻豬腰子,兩頭長而中間窄,北邊多為山地而南方多為平原,也因此南方要比北方富庶不少。

之前之所以中原王朝難以攻克高麗,主要就是受到地形的限制,高麗國同中原王朝相聯通的西北方向,大多是崇山峻嶺,只有一兩條小路可供通行,只要守住了這幾處關隘,就是千軍萬馬來了也沒用。

另一方面就是縱向攻擊,就把高麗國的縱深發揮到了極致,很容易久攻不克,反而讓攻擊一方的後勤壓力到達了極限。

所以蕭文明這一回的計劃就是從海上發起攻擊,將這隻豬腰子從當中攔腰截斷,然後一舉攻克王都漢城,那麼也就可????????????????以基本宣告勝利了。

由於戴松的出色發揮,漢城方面高麗國所受的壓力極大,因此源源不斷地將分散在各處的兵力集中於漢城。

為了反叛大齊,高麗國已經將兵員數量擴充到了二十萬人,就他們國家這麼一個微不足道的體量,這樣做幾乎已經是窮兵黷武了,如果真的把這麼多兵力集中起來的話,蕭文明肯定是難以應付的。

不過在古代的通訊作戰以及後勤保障條件下,一下子集中二十萬兵力,或許本身就是一個災難。

按照韓信的評價,就連劉邦這種在中國古代數得上號的人物,能夠統帥的兵力也不過十萬左右,而能像韓信本人那樣能夠做到多多益善的,又能有幾人?

再加上戴松能在漢城始終保持存在的同時,還能夠不斷派出騎兵四處騷擾,阻斷漢城同高麗其他地方的聯絡,因此其軍令傳達得並不通暢,讓集結在漢城的兵力從來就沒有超過五萬人。

並沒有將兵力抽空,這就給蕭文明一路攻城略地造成了一些小小的麻煩。

從蕭文明登陸的開城一直殺到王都漢城,就必須逐一攻破沿途的城市和堡壘。

並且這一回蕭文明要求的是速戰速決,長時間圍城這種戰略是要不得的,不過好在高麗國就是這麼小的一個國家,他們所謂的城池也同樣小得可憐——能像臨海縣這樣的縣城,就已經屬於是超級巨大的城市了。

而其絕大多數的所謂“城池”,不過是用夯土建一道城牆,城牆裡設一個衙門、一座祠堂、幾戶居民……

也可以稱作是一個城市,也不知道是誰給他們的臉……

由於蕭文明這次是突然襲擊,高麗國王李直松和他的親弟弟宰相李直柏,也壓根沒想到會有人直接攻擊其腹地的可能性,沒有作出針對性的部署,連最初級的預警都沒有,高麗國內的防禦十分鬆懈,差不多是一個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