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和平而來?王爺說的好聽,可你們一路而來,不知殺害了我多少中原的百姓,難道這就是和平嗎?”

“那是當然,和平也是有代價的。我兄長達利可汗就是死在你們大齊國內,貴國當然應當對此負責。那麼多百姓之死,與我固然有關,難道同大齊朝就完全沒有犯錯的地方嗎?”

“替達利可汗報仇當然是應當的,可中原的百姓卻不是殺害他的兇手,王爺居然口口聲聲要和平,那就應該查明殺害達利可汗的兇手,而不是找出來的百姓出氣!”

蕭文明這一番話說的有理有據、不卑不亢,並且還給了達多臺階下。

“要是中原人人有蕭爵爺這樣的頭腦和氣魄,那麼貴我方又何必兵戎相見呢?”達多說道。

“既然王爺也有這樣的打算,那何不就此退回戎羌草原?至於刺殺達利可汗的兇手,我一定會用心查訪,定期一年,必然水落石出,要麼將兇手繩之以法、提到大多王爺面前,要麼你我共同行動,務必要將此獠明正典刑!”

蕭文明開出的這個條件不算苛刻——戎羌這邊並沒有吃什麼大虧,當然也佔不到什麼便宜。

不過此次入侵關中,達多的便宜已經佔了不少了,這樣的條件他也並不是完全不能接受——退兵,是可以退兵的。

然而以戎羌的政治體制,達多也不能一言九鼎、獨斷專行,他派人招來隨軍的幾個部落首領,用戎羌話一一詢問了他們的意見。

這些頭領原本替達利可汗報仇的心思其實並不強,此次入侵中原更多的是為了得到一些實質性的好處。

而透過一個多月的劫掠,並且劫掠的還是中原腹地最精華的所在,他們的腰包已經裝的鼓鼓囊囊了,也是該見好就收,回到草原上貓冬去了。

畢竟冬天就要來臨了。

於是這些個戎羌頭領沒人提出反對意見,紛紛點頭答應願意聽從達多的統一安排。

安卓蘋果均可。】

達多此行最大的目的之一,便是重建起他兄長達利可汗在草原諸部落當中的威信,現在看這麼多戎羌頭領都以自己馬首是瞻,他的這個目的,不是已經很大程度上已經實現了嗎?

因此達多心裡更加高興,對蕭文明的態度也變得更好了:“既然話已至此,那麼我便依蕭爵爺所言,率領大軍北歸。我等就此別過,望一年之內,蕭爵爺便能捉住謀殺我兄長的兇手,與我再次見面。”

有了這句承諾,蕭文明總算鬆了口氣,然而舉目望去,看著被戎羌鐵蹄蹂躪的滿目瘡痍,蕭文明還是忍不住說道:“這回戎羌南下,雖然有替可汗報仇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一路而來,燒殺搶掠不計其數,犯下的惡行遠非報仇那麼簡單。”

又或者說。

達多可以替他的兄長報仇,那麼蕭文明是不是也可以替那麼多死去了的中原百姓報仇了?

此仇不報非君子,即便是戎羌退兵了,可蕭文明依舊咽不下這口氣:“達多王爺,你們入侵中原的惡行,不過是告一段落而已,還沒有一筆勾銷,誰犯了怎樣的罪、誰犯了怎樣的錯,我自然記在心裡,日後還會有秋後算賬的時候!”

原本平和的氣氛再次被這句話說得緊張了起來。

達多當然也是針鋒相對:“我這邊也是一樣。為期一年——只有一年——一年之後若是還沒法查明我兄長被自 殺的真相,那麼我必然會再次領兵討伐齊國!”

至此蕭文明和達多的停戰協定就算是達成了,大約商議出了以下幾條共識。

第一,戎羌的人馬全部退 出中原,一個不留,並且是經過青嶺防線,直接退回漠北草原。

第二,則是大齊軍隊不可尾隨追擊,雙方從此進入和平狀態。

第三,大齊朝既不割地也不賠款,但是必須於明年之前,查明達利可汗遇刺的真相,若是沒有查明或是沒有結果,那麼戎羌鐵騎就會再次踏破山河,給予大齊朝應有的懲罰。

以上這幾條還算是互惠互利、平等互助,蕭文明和達多同時答應了。

正在達多準備組織麾下的戎羌勇士,立刻帶著之前幾戰中積累下的戰利品,返回戎羌草原的時候,蕭文明忽然想起還有一個人需要重點關注。

“達多王爺,你們的那位‘國師’名叫董鴻儒的,現在人在哪裡?”

董鴻儒同達多本人並沒有什麼關係,算是同達多部落敵對的幾個部落聘請的所謂“國師”。

因董鴻儒的歪理邪說同戎羌傳統的薩滿教教義相悖,而他投靠的幾個部落,又並非是十分強勢的部落——真正強勢的,誰去搭理他這條喪家之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