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戴鸞翔終於體現了他曾經所擁有的無比的自信心。

“皇上,微臣不才,說幾句斗膽的話。只要同戎羌的決戰由我親自統帥,就絕不可能失敗,充其量打個平手、各自休兵罷了,根本就不會出現戎羌一路追趕我軍潰敗的情況。自然也就無法趁虛而入了。”

對自己有信心當然是好事。

但戴鸞翔畢竟不同於血氣方剛如同他的兒子戴松一樣的青年軍官,對於此他其實也是有謀劃的,那就是仗著御林軍的數量,再加上青嶺邊軍的人馬,人數是要遠遠超過戎羌的。

既如此,在這樣的優勢兵力下,只要是由戴鸞翔領軍,再發揮主場作戰的各種優勢,只要穩紮穩打,不求出奇制勝,又怎麼可能會輸?

就算因為各種各樣的客觀原因導致無法取勝,那也至少是一場平局,就算倒黴到了極點,連平局也保不住,那麼也絕對不可能是一場慘敗。。

即便是撤退,也將是在完善的組織之下,不可能出現戰敗的隊伍向洛陽潰逃的情慘狀。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戴鸞翔至少有這樣的自信,自信只要不發生像野驢嶺之戰前夕那樣,臨陣換將的情況,這一場仗他是輸不了的。

但是這種結論憑藉的僅對自己能力的自信,顯然無法在皇帝面前開口。

因此戴鸞翔又拿出了一個正當的理由:“皇上,我軍兵力富餘,又是背城而戰,戎羌則互不統屬,沒有統一指揮,正好可以各個擊破。微臣並不需要使用太多的兵力,每次出征,都可將半數人馬留在洛陽之內修整。即便是臣不才,致使全軍覆沒,那至少也會重創戎羌,那麼靠剩下來的半數,人馬也足以守衛洛陽!皇上也自可再選德才超越微臣之人取而代之,便能反攻取勝。”

有人覺得兩軍交戰,那是金戈鐵馬、你來我往,是一曲極其浪漫而令人激動的史詩。

可真正的指揮作戰,卻是一系列枯燥的數學演算——行軍的距離、物資的消耗、兵力的折損、戰鬥力的降低,無一不需要指揮者極強的運算能力和記憶能力,才能加以調整、量化和作為最後判斷的依據。

這當然也是一種天賦。

所以古今中外出現過那麼多,僅憑一己之力便可包打天下的名將,直到後來戰爭越來越精細,規模越來越大,要素也越來越多,光憑一個人的經歷無法進行全域性的指揮,近代軍事史上才有了總參謀部制度,才把將領從浩如煙海的計算之中解放了出來。

但即便如此,指揮一場規模宏大、曠日持久的戰役,對於將領而言,仍然幾乎可算的上是一場殘酷的摧殘和折磨,許多統帥一場大戰打下來,整個人也就崩潰了。

不過今日這場,可以命名為“洛陽保衛戰”的戰役,數學公式卻並不複雜,戴鸞翔最後提供給皇帝的結論更是十分的簡單明瞭,可以讓這位至高無上的裁決者一目瞭然。

終於……

皇帝終於被這樣一套簡潔明瞭的數學公式所折服了。

只見這位至尊臉上的表情從憤怒到質疑,終於到了滿意和興奮:“戴愛卿果然是國之柱石。此方略甚得朕心,並且光明正大,不搞陰謀詭計、鬼蜮伎倆,既能贏,又能贏得漂亮!甚合朕心、甚合朕意啊!”

然而這時老相國衛玉章又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皇上,戴元帥的策略確有可行之處,可這樣打,絕非一朝一夕可以了結。不知遷延日久,何時才能將戎羌驅逐出境?”

光是“驅逐出境”這四個字就已經說錯了。

戴鸞翔追求的是要一舉殲滅半數戎羌主力,一仗打下來,換取中原五十年的和平!

但是衛玉章的面子卻是不能駁的。

戴鸞翔回答道:“兩個月。皇上,只要給末將兩個月的時間,便能克定全功!”

“兩個月啊……”皇帝又猶豫了,“時間似乎是太長了一些,愛卿能不能加快一些速度,早日結束戰事,百姓也好少受些苦。”

其實說兩個月的時間,戴鸞翔已經是有些過於大膽了。

按照他的計劃,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確實可以在兩個月之內結束這場戰役,但是這不僅需要朝廷的人馬作戰得力,並且還需要戎羌在某種程度上給予自己絕對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