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戎羌人裡,恐怕就屬達多“王爺”和蕭文明的關係最好了。

並且他還是死了的達利可汗的親弟弟,又是達利可汗遇刺事件最直接的親歷人——可汗遇刺的訊息就是他親自冒險來告訴蕭文明的。

因此想要解決這一場危機,達多是最為合適的打交道的人選了。

蕭文明原以為,以達多愛好冒險的性格來說,如今這個局面下,他肯定是會深入一線,第一個南下而來的,搞不好就在附近——須臾可至。

誰知金密狄卻說道:“達多王子現在仍在草原之上,正在哈爾渾湖畔主持大局,爵爺要是想去見他,自然可由我一路護送北上,王爺必然坦誠相待——只要肯為我辦事。”

哈爾渾湖,蕭文明是知道的。

傳說當中,哈爾渾湖乃是戎羌始祖的誕生之地,也就成了戎羌各部落的聖地。

並且這個聖地還不僅存在於宗教意義上,並且還是戎羌各部落共同推選新的可汗的地方。

除此之外,因為有數條大河匯入湖中,因此無論何種氣候,哈爾渾湖水面或許變大變小,但卻從未乾涸,因此湖邊水草豐美,是最好的放牧的場所,也就是戎羌草原上最為富饒肥沃的一塊牧場沃土。

所以說戎羌素有得哈爾渾湖者得天下的傳說。

且拋開曇花一現的統治不說,若是能夠長期控制這片湖泊和湖泊周圍的草原,那他幾乎就可以認為是戎羌草原的共主了!這一點蕭文明是很久以前就知道的,並且金密狄帶來的這個訊息,對於蕭文明而言也不算壞——至少目前掌握戎羌草原優勢的,是自己過得去的熟人,總比一個陌生人甚至是仇家要強的多得多。

因此蕭文明略感欣慰地說道:“達多王子佔了哈爾渾湖,我倒也替他感到高興,什麼時候他能到南邊來?只要兩國罷兵休戰,我蕭文明一定盡地主之誼。”

蕭文明的意思,是在戎羌和大齊和平的大環境下,王爺達多可以過來商討和平協議、互市規則之類的事務,甚至可以向大齊借兵,同戎羌別的部落爭奪戎羌可汗的地位。

可金密狄王子卻理解錯了。

他心目中的“南下”,不可能有任何的和平目的,只可能是侵略或者他們嘴裡的討伐。

只聽金密狄說道:“達多王爺替兄長可汗報仇,天經地義。他也不過是暫時坐鎮哈爾渾湖,不久之後必然會提大兵南下。蕭爵爺既然要幫戎羌做事,又何必等到他親自過來,現在就盡力不是更好嗎?”

聽了這話,蕭文明總算是明白了。

不管戎羌草原上的民族是怎樣的成分,也不管他們之前有怎樣的積怨,至少在這一刻,替達利可汗報仇已經成了唯一的政治正確。

即便有些部落甚至還同達利可汗的部落有著血海深仇……

也就是說,誰能做到替達利可汗報仇,誰都將是戎羌草原新的統治者的最有力的爭奪者。

這讓蕭文明想起了《水滸傳》中的一段情節,就是天王晁蓋死前曾立下遺言,誰能替他報仇,誰就是新的山寨之主,情形還真是有些相似。

只可惜大齊朝可不是小小的曾頭市,有能耐、有本事的人又遠不止史文恭一個。

退一萬步講,真就是大齊朝廷謀害了達利可汗,戎羌想要報仇就那麼容易嗎?

雖然這也只不過是個油頭和藉口而已……

以此為藉口,想要南下侵略中原,先得過戴鸞翔一關,只要這位“海內第一名將”重兵在握,戎羌想要擊敗他,怕是沒那麼容易!

因此蕭文明說道:“你們戎羌想要入侵中原,想法是不錯,就恐怕沒那麼簡單。大齊是天下最大的國家,有億兆黎民百姓,又有無數的精兵強將。你們戎羌能有多少人?多不過百萬人吧?想要以此來侵略大齊,恐怕不過是自取滅亡而已!”

作為穿越而來的一項主線任務,蕭文明曾經對大齊戎羌的力量進行過對比,進行過詳細的研究。

根據蕭文明的比較,戎羌的國力大概要比北宋朝時候的金國略微強一些,而大齊的國力則要比衣冠南渡的南宋強得多。

而那時的金國,也並沒有能夠滅亡南宋,因為面對虎狼一般的入侵者,中原王朝自然會誕生他的岳飛和韓世忠。

並且實際的情況是一方稍強,而一方極強。

戎羌想要對付中原王朝,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哪有想象當中的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