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搶多少東西就搶多少東西,多搶一點就是一點,要是搶不到也沒關係,扭頭就走,回老家也就是了,反正來一趟沒有什麼成本,就當是成群結隊地武裝旅行就好了。

也就是說,戎羌騎兵或許會攻擊一下兩座關隘,可一旦發現無法攻破,便會立即改換目標,在關外大肆劫掠一番,再由原路返回戎羌草原。

這樣的結果,戎羌大人當然是滿意而回,對於大齊朝廷也可以說是安然無恙,可對於朝廷之下的百姓,卻是一個極大的災難。

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蕭文明說道:“戎羌騎兵來劫掠,可我朝有沒有兵馬可以派出去阻止,也就只能任由他們的行動了。”

朝廷現在的機動力量,大約分為這麼幾塊。

一部分是朝廷的御林軍,人馬約有十萬之眾,確是用來守衛皇帝的安全、拱衛京城的安定,是絕對不能動的;

一部分是戴鸞翔麾下的青嶺守軍,這部分人馬有七萬左右,戰鬥力也很強悍,卻是為了防禦洛陽北方的,防線是否穩固,關乎到整個關中平原的安危,也是絕對不能輕易調動的;

另一部分人馬是兩座關隘的守軍,各有一萬人左右,肩負著鎮守雄關的重任,也是同樣一刻不能離開半步;

再然後就是廣大的屯田兵,這些人人數眾多,倒也可以隨時呼叫,但是他們戰鬥力極差,在戎羌騎兵面前就好似一群待宰的羔羊……

這一筆賬蕭文明早就算過了,戴鸞翔更是瞭然於胸——總而言之一句話,兵馬雖多,卻不堪使用。

如果把整個大齊朝比作一家公司的話,那麼戴鸞翔就是一位職業經理人,分管著總公司旗下的一家重要的分公司,總賬都爛成這副樣子了,他還能怎麼樣,就只能拆東牆補西牆,先把賬面做的好看一些,應付過一次大檢查再說了……

而戴鸞翔想到的東牆,便是蕭文明的蕭家軍。

這支隊伍人數雖然不多——只有區區五百人——可戰鬥力卻抵得上朝廷五千人的其他隊伍,在關鍵時刻是能夠發揮關鍵作用的。

因此他便讓自己的兒子戴松給蕭文明傳個話,請蕭文明就近在潼關一帶活動,遇到小股的戎羌人馬,可以就地驅趕或者消滅;遇到戎羌主力,也可以立即報告給朝廷和戴鸞翔。

戴鸞翔便能上奏朝廷集結重兵,與戎羌主力進行一場決戰,借潼關的堅固工事,將戎羌主力一舉消滅、力爭傷其元氣,便能換來大齊朝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和平環境。

大散關一側戴鸞翔也有相同的部署,派自己的兒子戴松,前去執行相同的任務。

這任務看似簡單,其實卻並不容易——需要有能夠單獨帶領一支軍隊的能力,同時具備正確判斷敵軍實力的敏銳性——談何容易?

滿朝文武,戴鸞翔能夠託付的人,想來想去,也就只有戴松和蕭文明兩人而已。

然而這確是一招反客為主的策略,蕭文明聽了也禁不住大聲叫好:“戴元帥果然有大才,如果計劃順利執行,那這一回戎羌犯境就是過來送死來的!”

戴松聽了眼前一亮:“那麼聽爵爺的意思,是同意了嗎?”

“當然同意了。不過當中還有另一項事情要做,還要請戴元帥上書朝廷,請兵部或者是衛相國下達鈞令,調我來潼關協助作戰,這樣才能做到名正言順。”

蕭文明對自己的定位還是很清晰的,如今他雖然一直在河南、河北一帶行動,距離潼關並不遙遠,甚至可以說就在潼關底下,根本不用朝廷再多此一舉的下達命令抽調前來此處。

但蕭文明滯留在這裡,並沒有皇帝的旨意,也沒有兵部的安排,屬於是自作主張。

這件事情可大可小——往小了說,不過是行動緩慢而已,王大的說則是帶領重兵在關下治療圖謀不軌,因此要蕭文明正式的參與行動,還非得走一套程式不可,這就是他要戴鸞翔,向朝廷乘坐的理由。

這當然也不成問題,戴松想也沒想就答應了。

然而蕭文明還有個問題要問:“死了的達利可汗的弟弟達多王子,現在人在哪裡?戴元帥那邊可有訊息?我同他有些交情,如果他也南下了,同他見上一面,勸上幾句,說不定就可以化干戈為無形了。”

戴松搖搖頭:“父親派過來報信的人特意提過這事,說是這次的戎羌南下,似乎並沒有一個領頭的,而各個部落、各派人馬,各自行動,聲勢頗為浩大,卻又抓不住他們的主力。至於達多王子人在哪裡?我父親也並不知道,也無從偵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