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到皇帝親自駕臨的訊息,自然是喜出望外。

就在剛才,他跑到皇宮門口,不過是想求皇帝的一個表達善意的態度而已,沒想到大齊皇帝居然親自到來了!

根據他對中原王朝的瞭解,皇帝親臨,可不是一件小事,難道又是蕭文明居中斡旋促成了此事嗎?

可以這麼說,也可以不這麼說。

但是總而言之,蕭文明在達多這裡又大大的賺上了一個人情……

達利可汗果然是草原上的梟雄,雖然身上帶了傷——並且這傷也不算很輕——但是仍舊要從病榻上爬起來,略微加固一下包紮,又換上了正式的衣服,端坐著同大齊國皇帝會面。

透過達多的翻譯,達利可汗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這兩個刺客原本就是為了破壞兩國的邦交,本汗就不信,他們是大齊朝派過來的!現在皇上親自過來探望,更是冰釋前嫌,為此,貴我兩國通商和好之心,不變。”

(本章未完,請翻頁)

皇帝等的就是這句話,附和了幾句“兩國握手言和”之類的廢話,便又說道:“可汗受了這樣重的傷,朕必然查個水落石出!那個……明日,朕就派太醫過來替可汗診治。”

對於這個提議,達利可汗卻表示了拒絕:“這就不必了吧,我們草原上的漢子受這一點傷算得了什麼?並且我的隨從裡面,自然有治療跌打刀傷的高手,也用不著大齊國的醫生。並且皇上,本汗明天就要啟程回去了。”

“走這麼快?”

皇帝對於草原上這樣直來直去的意思表達,還是有些不太適應,可他卻又沒有辦法拒絕。

原本達利可汗就是一國的首腦,同自己平起平坐沒有任何問題——戎羌的總體國力或許比不上大齊,但是軍事實力則要遠遠超過。

皇帝早就和衛玉章分析過了,達利可汗親自來此,這一招雖然險,但也是看好了再下的。

他親自前來,既是表達善意,也是為了探一探大齊朝內的虛實、試一試皇帝的態度,雖然是出於和平的目的,但軍事的準備一點也沒有放鬆。

根據前線大元帥戴鸞翔傳來的軍報,兩國雖未開戰,但戎羌已經集結了大量軍隊,就在邊界黃河以北不斷活動,雖然沒有陳兵百萬、泰山壓卵的態勢,但是一有個風吹草動,這些戎羌騎兵就極有可能會同時南下。

到時大齊朝恐怕難以應付……

因此皇帝也只能表示贊同:“也好,此次可汗不遠千里來替老皇叔弔唁奔喪,皇叔泉下有知,也會欣慰的。可汗既然要走,那我就叫朕的御林軍來替可汗送行,保管不會再有不懷好意之人過來行刺……”

“那也不必了吧。本汗自有軍馬護衛,明日就啟程,就不勞皇上費心了。”達利可汗再次表達了拒絕,“但是此次北歸,本汗要從青嶺一帶透過,就不要再進潼關繞遠路了。還請皇上能同前線的戴元帥打個招呼,不要阻攔,本汗就算謝過了。”

這又是達利可汗想出來的一個一舉兩得的主意。

既可以走近路直接返回漠北草原,沿途又正好可以觀察大齊朝秦嶺防線的情況,甚至還能同戴鸞翔說上幾句話——豈不美哉?

這一次,皇帝依舊沒有找到合適的拒絕的理由,只能再次點頭答應下來。

達利可汗也跟著點點頭表示感謝,忽然橫眼掃到侍立一旁的蕭文明,頗為突兀地活到:“此次多虧蕭爵爺幫忙,貴我兩國的關係才沒有破裂,非但沒有破裂,反而更勝從前。皇上對蕭爵爺應該重重有賞!”

皇帝聽了這話就不是很高興了,此次世界蕭文明當然有功——並且功勞不少——這一點,只要不是瞎子,誰不知道?

皇帝顯然不是瞎子,用得著你達利可汗來提醒?

並且封賞大齊的臣子,那是大齊皇帝自己的事情,更加無需你草原上的可汗來越俎代庖。

但是話既然提出來了,皇帝還能表示拒絕不成?

要是當面拒絕了,豈不顯得他中原皇帝刻薄寡恩嗎?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