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2 線索(第2/2頁)
章節報錯
蕭文明的牢騷剛發一半,忽聽溫伯明幽幽說道:“蕭兄,我有個懷疑,你說這張字條是不是真的出於先帝的手筆呢?”
蕭文明眉頭一皺:“溫先生昨天不是說了嗎?這張字條上的筆跡的確是先帝的,並且難以造假,應該是真的先帝的手筆沒有錯。”
談到這個話題,溫伯明的臉色變得鐵青:“蕭兄,昨天那幾句話並非我的本意,只是真說出口又無人相信,眼下只有你我二人,有話我就但說無妨了。”
“什麼話,溫先生只管說。”
溫伯明一字一句地回答道:“同這份遺書相同的情況,我曾經也見到過一回……”
蕭文明聽了眼前一亮:“是嗎?溫先生曾經見過同樣的筆記嗎?那就好辦了。”
溫伯明又搖搖頭:“我說的是情不同而理同。說起來,上回見到這種事情,還同蕭兄你有直接的關係呢!你應該不會忘記吧?”
“嗯?還有這麼一回事兒?”
“當然有了,當年蕭兄不也被一份偽書,搞得焦頭爛額嗎?”
原來溫伯明所說的,就是蕭文明剛剛穿越過來搞定的第一場危機。
那一場危機裡,後來被證實是白炎教徒的徐世約拿了一張假的借條,想要強佔蕭文明的臨海屯的土地,最後卻是被溫伯明在酒席上識破的。
而識破的方法,並不是看字
(本章未完,請翻頁)
跡的真偽,而是從情理上推斷出來的——那張借條字跡無誤,找不出什麼瑕疵,然而其中的內容,紕漏之處卻不少,所以才會被溫飽識破。
“溫先生的意思我懂了,意思就是說這張字條也是假的?難不成又與白炎教有關?”
溫伯明也不敢把話說死了:“我沒說這張紙條就是假的,但是……也真不到哪裡去……至於白炎教……天下能人異士很多,也未必只有白炎教的人有能力偽造遺書。”
雖然溫伯明什麼都不敢確定,但至少有一點是明白無誤的,糾結於這一張字條是真是假,沒有太大的意義,關鍵是要查明:這張字條為什麼會突然加到了毅親王的書裡面?
根據蕭文明對毅親王的瞭解,這位老親王算是把朝廷大局給看得通透了,做事張弛有度、遊刃有餘,按理說是不會保留這一張要了命的字條的。
並且看他平時對皇帝和康親王的態度——一邊是極為尊敬,一邊是極為不屑,也完全沒有兩頭下注的傾向。
那麼就存在一個很大的可能性,那就是這張字條,並不是毅親王放在書裡的,而是有人偷偷夾帶在裡面的。
那可就難辦了!
毅親王的這一本《國語》,平時就擺在他的案頭,能接觸到的人並不少。家裡那麼多下人且不必說,偏偏老王爺生前還是個極其好客的,府裡三教九流的人出入來往的不少,翻開書頁、放上紙條、合上書頁,又是一個極其簡單的動作,一眨眼的功夫就可以做完了,能夠完成這個動作的人也同樣不在少數。
“難不成要把天下能夠進入老王爺書房的人,一個一個全都排查一遍嗎?”
這倒也是個辦法,只不過太耗時間了,並且隨著毅親王的薨逝,那些曾經出入過他書房的老弟兄,也都已流落到全國各地去了,再把他們一個一個的找回來,不知要耗多少時多少功夫。
並且在這過程中變數極大,很難確保將,所有的人一一找齊,並且也極有可能發生殺人滅口、毀屍滅跡的事件,那麼線索又要中斷了……
“不過眼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不如排查的事情先做起來吧……也不知聖上讓我查辦案件,給了我多少權利,可別我去查某個人,卻被他堵了回去,卻拿他沒有辦法。……那就丟臉了。”
溫伯明搖搖頭:“蕭兄不要急嘛,其實也不要那麼大張旗鼓地查。你想想,除了這份遺書以外,眼前還有另一件詭異的事情,要是將這兩件事情結合起來……”
聽了這話,蕭文明豁然開朗:“溫先生說的,可是王爺薨逝的機密,異常洩露給戎羌的事情?”
“沒錯!”溫伯明異常堅定地說道,“難道蕭兄不覺得嗎?遺書和洩密兩起案件,作案都十分簡單,前者只要派個人在書中暗藏紙條而已;後者也只要派一個人,跑到戎羌送張紙條罷了,都不用興師動眾,也不用長期謀劃,卻都能搞得滿城風雨,甚至可能動搖整個大齊朝的根基,手段可謂又毒辣、又精準!”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