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問題,節度使張大人腦袋上都禁不住,緊張地浮起了一層汗水,然而他轉念一想:這個年輕人憑什麼質問我?

現在是自己是在和康親王說話,他這麼個嘴上沒毛的後生,憑什麼插嘴?

於是節度使大人面色一緊:“不知這位將軍是什麼身份?”

為了給死了的毅親王戴孝,蕭文明和他手下的蕭家軍一樣,只穿了一身白色的袍服,並且這聲袍服是他臨海屯定製的,並不是朝廷的制式軍裝,因此也的確看不出蕭文明的品級和職務。

“這個嘛……”

蕭文明剛想著怎樣回答他的問題,才有最好的裝逼效果,然而這時他卻被康親王插了話:“張大人不認識他?這不應該啊,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欽封信義郎,江南道蘇州府臨海縣臨海屯的千戶蕭文明!怎麼?你們之前沒有見過面嗎?”

見面,當然是不曾見過面了——否則以蕭文明這麼個誇張的性格和高調的行事方式,只要見一面就能讓人深深記在心裡,再也不會忘懷。

但是聞名還是聞名的。

蕭文明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千戶,但是近來朝廷的幾次大的軍事行動都有他的參與,並且他同戴鸞翔和毅親王都有很深的交情,這兩位都是軍界的大佬,對於蕭文明的財產也是讚不絕口。

因此蕭文明除了爵位之外,實際的官職十分微弱,卻也已經是朝廷裡大名鼎鼎的紅人了,尤其是在軍界更是如此。

於是他還是揭開了謎底:“張大人就請放心好了,這些戎羌人我們已經替你拿住了。他們身邊帶著國書,乃是戎羌達利可汗派來的使者,已在我的隊伍裡,不方便一一查驗,張大人能不能網開一面,趕緊讓我們透過潼關,也不要在這裡排隊了?”

蕭文明終於把話說到位了,並且經過了之前的那番揉搓,這位節度使大人是無論如何不敢反對蕭文明的請求的。

因此他趕忙喏喏連聲地答應了下來,親自指揮手下人馬,叫正在

(本章未完,請翻頁)

潼關前排隊的百姓讓開一條通道,先讓蕭文明和康親王以及達利可汗的人馬透過。

被插了隊,這些百姓當然心裡不痛快,可是看看蕭文明的陣仗——五百多騎著高頭大馬、穿著白色軍裝的蕭家軍;再看看康親王的氣派,又是五百人高馬大、表情嚴肅的王府護衛;甚至還看見了隊伍裡,十來個戎羌打扮的傢伙——便知這支隊伍不同尋常。

百姓們也都是識相的,就是心裡有萬般的不滿,也只能先讓這群人透過了。

平安透過潼關,蕭文明和康親王還沒鬆口氣,反倒是張節度使如蒙大赦。

只聽他說道:“聽附近的官員說,這一回王爺一切從簡,不要沿途接待迎接,這份高風亮節,末將也十分佩服,不敢壞了王爺的規矩。那麼王爺就要趕緊趕路了嗎?”

要是放在平時,這句話就是“逐客令”,可現在康親王有要事在身,也不需要他的接待,只在鼻孔裡“嗯”了一聲,便不再搭理他。

張節度使也不需要康親王的的搭理,只求這位王爺能夠放他一馬,那就足夠了……

但是他還有另外一個問題要問蕭文明:“爵爺,兵部說是為了防範戎羌,才要末將加緊潼關關防。那麼既然戎羌的事已經澄清了,潼關的防守能否恢復如初呢?不少往來經商的商人都在跟我發牢騷呢,說是現在每過一次關都得花上兩三天時間,實在是折騰不起了啊!”

原本蕭文明編出來的理由就是假的,又怎麼可能因為一個假的理由而更改了原先決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