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3 國書(第2/2頁)
章節報錯
論身份、地位,他比在場所有人都要更加尊貴——並且要尊貴得多;論外交規格也只有他才能同達利可汗和達多王子平起平坐地說話;論實際的功勞,建立市場、開辦互市的活動也有他的參與……
憑什麼達利克還對蕭文明恭維有加,而對他這個正經的親王卻是不聞不問?
因此當達利可汗的話說完之時,康親王臉上已經滿是慍色,雖然礙於兩國之間的關係以及達利可汗的身份,他還不敢當著眾人的面發作,但也已到了憤怒的邊緣了。
蕭文明是個粗線條的人,一時還沒注意到康親王的情緒變化,可溫伯明卻心思細如牛毛,趕忙操起了一口並不流利的戎羌話,先是謙遜了幾句,便趕緊向達利可汗介紹起了康親王。
溫伯明的戎羌話並不是在日常交流中慢慢學會的,而是看書自學來的。
而他從書上看來的戎羌語言,全都是最正規的行文,從嘴裡說出來,雖然有著一些彆扭,卻也顯得格外的莊重。
這讓達利可汗立即對康親王多了幾分尊敬,但這份尊敬同對蕭文明的敬佩可並不相同——對於蕭文明,他更多的是出於對其個人魅力、個人能力的讚賞;而對於康親王則更多的是對大齊王朝綜合國力的尊重。
於是達利可汗又向康親王行了個禮,再一次重複了自己的要求——自己和弟弟達多一同去洛陽給毅親王奔喪,同時也可
(本章未完,請翻頁)
會見大齊國皇帝。
其實在內心深處,大齊朝的各級官員——包括皇親國戚在內——對於戎羌還是忌憚的,對於達利可汗這一個並不過分的要求,康親王當然不敢當場拒絕。
但是他也不敢立即同意,而是耍了個花招,故意在外交禮節和程式上找事:“既然達利可汗要拜謁我皇兄,呢可曾帶著你戎羌的國書?”
其實古代外交的規矩可沒有現代的那麼嚴格和嚴謹,畢竟皇帝一個人的喜好,就可以決定兩國的關係。
最極端的例子,皇帝已經答應了兩國結盟,難道禮部那些無聊的官員還會糾結於國書的格式是否規範,而遲遲不肯批准嗎?
那就不是工作態度良好了,而是跟自己的小命過不去。
現在的情況也差不多,達利可汗本人都來了,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國書,還犯得著專門寫一封嗎?
並且撰寫國書這件事情,對於達利可汗來說也不是那麼容易。
他是草原上一刀一槍廝殺過來的漢子,雖然已經是整個戎羌草原上翱翔得最高、最遠的雄鷹,可惜卻還是個文盲,大字都不認識一個……
他的弟弟達多差也差不多,無論是中原話還是戎羌話,不過粗通文字而已,寫一兩張便籤問題不大,真的是要草擬文書,那就難於上青天了。
然而在這支戎羌隊伍之中,居然還帶著兩個來自中原的文人——他們原本就是些落魄的中原書生,非但沒法考取正經的功名,甚至在大齊朝都因各種原因混不下去了,所以才勉強跑到草原上委身於戎羌可汗。
既然是達利可汗下令,這兩個文人自然不敢拖延,趕忙拿出隨身攜帶的文房四寶,就地支起一張簡易的桌子,便各自分工,分別用中原文字和戎羌文字草擬起了所謂的國書。
這裡條件簡陋,他們又只帶著桌子而沒帶著凳子,就只能在泥土地上席地而坐,開始構思著這一份極其重要的文書。
他們二人看上去雖然有些侷促和緊張,但是長期以來都跟著騎兵行動,在這樣的場景下急促地草擬文書,他們似乎也已經習以為常了。
原本這就是他們的本職工作,如果沒有一些案頭功夫的話,靠著戰馬和弓箭起家的戎羌達利可汗,憑什麼還要費心豢養著他們?
然而他們替達利可汗起草過書,卻引起了康親王的不滿。
只聽康親王鼻孔中發出了嘲笑的聲音,衝著這兩個埋頭寫作的文人,一通冷嘲熱諷,最後還殺人誅心一般地諷刺了一句:“你們兩個讀著聖賢書,卻幫蠻夷做事,實在是有辱斯文!也不知如何能提得動手裡的毛筆!”
這兩個中原文人知道康親王的身份,又聽了他的諷刺,雖然心中止不住的一陣苦楚,卻不敢反駁半個字,仍舊只是捏著筆刷刷的在紙上寫,其中一個性格略柔弱一些,眼中已是噙滿了淚水。
康親王的這幾句話被達多聽見了。
他也是草原上的勇士,哪能容得康親王出言不遜?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