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1 一千人的敵人(第2/2頁)
章節報錯
見康親王點頭都同意了,蕭文明便叫手下的頭目劉辰,點起三四個精幹的兄弟,跨上駿馬,按照那王府護衛所描述的方向,宛若離弦之劍一般飛奔了出去。
隨即不久便又趕了回來,回稟蕭文明道:“少爺,前面果然有一支騎兵,看他們的穿著打扮應該是戎羌人,人數大約有一千多,我不敢打草驚蛇,便也沒有問他們的來意,趕緊過來回報來了。”
原本康親王同意蕭文明派人去打探訊息,就有著試探蕭家軍戰鬥力的意圖,只是他沒有想到蕭家軍辦事這樣得力、做事這樣有分寸——在這麼短的時間,不斷查明瞭來者的底細,並且還沒有驚動那隻戎羌騎兵,可以說是將偵查工作發揮到了極致。
既然已經確定了那隊騎兵是戎羌的人馬,那麼事情就變得複雜了……
雖然經過蕭文明的努力,已經暫時視線了大齊和戎羌之間的和平,並且在河套地區,開設了幾個市場開始進行互市貿易。
並且根據蕭文明掌握的情況,自從互市開始以後,戎羌和大齊之間的摩擦雖然還不時發生,但是大多數只是牧民和農民之間爭奪水、草、土地的民間糾紛而已,戎羌大規模的南下劫掠幾乎絕跡了。
而大齊朝相印的報復行動自然也不會展開,對於戎羌的防禦僅限於戴鸞翔在青嶺一帶構築防禦攻勢——這種行動更多的只是一種未雨綢繆而已,並沒有體現多少的進攻性。
(本章未完,請翻頁)
雖然如此,但戎羌同大齊朝之間,畢竟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反覆廝殺,互相之間積累的恩怨卻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夠消除乾淨的。
並且草原的體制更多的是部落聯盟性質,達利可汗也不能對全部部落實現實時掌控,也難保有什麼小部落會違抗命令,擅自南下。
只是一下子能拉出一支整整一千人的隊伍,那這個部落也不算小了。
因此,突然聽說在潼關之下,出現了這隻頗為龐大的戎羌騎兵隊伍,蕭文明和康親王依舊是不由自主地緊張得起來了。
因為毅親王的薨逝,康親王這幾天正是心神不寧的時候,他也並不願意招惹戰鬥力強悍的戎羌騎兵,便建議蕭文明不要去招惹他們,就只當沒有看見,溜走了也就罷了。
可蕭文明卻有不一樣的意見:“王爺,如今毅親王老人家剛剛薨逝,朝中大局不穩,特別是他老人家生前還是執掌兵權的王爺,對我大齊朝軍事的影響更大。偏偏這時候戎羌大軍南下偷襲,唯恐別有所圖。如今潼關就在眼前,我們要是一走了之,任由這支戎羌人馬趁虛而入,恐怕於朝廷不利。萬一皇上知道我們畏敵不前,恐怕在聖上面前也交代不過去吧?”
“那你說怎麼樣?總不見得先和戎羌對一陣吧?”
在康親王的心裡,戎羌騎兵依舊是不可戰勝的存在,想要和他們野外交戰,那就是自尋死路,這是在野驢嶺一戰之後,大齊朝廷權貴的普遍心態。
但是蕭文明卻沒有這樣的心理負擔:“王爺所言極是,如今穩定朝局是第一位的,我們的人馬有一些損失並不重要。況且我們就算輸了,至少也能重創戎羌,潼關就在眼前,到時自可從容撤回關去,再掉大兵圍剿。”
蕭文明的建議當然有理,特別是不要惹怒皇帝,這一點更是至理名言。
於是康親王勉強同意了他的建議,並且同意讓自己的王府護衛和蕭家軍合兵一處,共同對付戎羌騎兵。
於是蕭文明便令手下千餘人馬,排好了陣型,卻不一味在原地死守,而是緩緩推進,向戎羌騎兵趕來的方向走去。
在這過程中,蕭文明也耍了個小心眼。
在列陣之時,他將騎了戰馬的蕭家軍,分列於陣形左右兩翼,而中間則是步行的康親王府的護衛。
美其名曰是王府護衛更加精銳,要以其為主力;實際上,則做好了一旦戰事不利,蕭家軍就要憑藉跨下戰馬的速度優勢,馬上逃回潼關的準備。
雖然如此,但這支千餘人的隊伍依舊幾乎可以代表了眼下大齊朝內最精銳的一支力量,打出旗號之後,這支隊伍更是顯得生機勃勃、堅如磐石。
見到這支臨時混成的軍隊似乎頗有氣勢,康親王一顆懸在半空中的心也總算是落地了。
但是他剛剛放下的心,不多久之後便又懸了起來,原來是剛剛行動起來的隊伍,走了才沒幾步,便被蕭文明叫停了。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