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蕭文明卻不是個怕事的人,越是這樣可怕的對手,他越是想去會他一會。

有道是“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與其麻煩找上門,然後被動挨打,還真就不如挺身上前去找麻煩,主動把麻煩解除了來的痛快。

前進屯,蕭文明雖然只去過一次,但是進出的路蕭文明卻是異常的熟悉。

他熟悉的還不光是進出的道路,就連前進屯周邊的一草一木,他都熟得跟親生的似的。

本來嘛,前進屯在短短一年之前,還並不是一個軍屯所,而只是蘇州府和衢州府兩不管地帶的一個沒落的小村莊。

要不是蕭文明奠定下來的基礎,朝廷根本就沒有辦法在這個地方新設一個屯田所。

所以不帶誇張地說,蕭文明就是“前進屯之父”,論起來那就是前進屯現在這位顧白顧的爹……

你爹我都找上門來了,你還不出來畢恭畢敬的迎接你老子?

不過顧樂安顯然沒有這樣的敏銳性,他雖然明知蕭文明可能找上門來理論,但是對於蕭文明的行蹤,他並沒有一個精準的把握。

看樣子受困於情報的並不是只有蕭文明一個人而已。

一直到蕭文明殺上門來,走到前進屯的那一處山口前,顧樂安似乎還是後知後覺。

蕭文明這一路輕車簡行,就這麼幾個人,行動又十分迅速,要是被輕易的抓到了行蹤,那才叫奇怪呢!

因前進團就是蕭文明一手草創的,因此蕭文明對於這樣的情況十分熟悉,然而走過了那一處隔絕了衢州府和蘇州府的山口,出現在蕭文明面前的景象,卻讓他感到異常的陌生。

原本蕭文明離開前進屯的時候,雖然屯子也建設得頗有規模,但也不過是一座用木頭牆簡單圍繞起來的要塞——說是要塞或許都帶有一些誇張,應該說只不過是一座略微嚴謹一些、略微堅固一些的“山寨”而已。

可現在出現在蕭文明眼前的,卻是一座已頗具規模的石制小城,雖然還在建設過程當中,但看得出建成者的野心不小,想要將這一座城池建設的固若金湯。

只見石城都是用整齊劃一的大石條堆疊而成,石頭中間都用糯米粘合,城牆外正在開挖一條一丈來寬的護城河——就這樣的城防城建水平,如果城內儲備足夠的話,堅持個兩三年完全不成問題。

而城外原本的兩條小路,也都已經修葺一新,拓寬成了兩條一丈來寬的大道。

光著一眼看去,前進屯建設的似乎還要比蕭文明臨海屯更加嚴謹完善,至少防禦工事要堅固完整了=不知多少倍。

如果幾天前擺在黑旗軍楊安平面前的是這樣的一座臨海屯的話,恐怕這位楊大頭領也未必會那麼輕易的下決心,大概就不會揮兵攻打上來了……

蕭文明畢竟是建造各類工程的老手了,前進屯建設的越是這樣完善,他越是感覺有一絲的異樣。

要知道這一處屯田所雖然有蕭文明之前奠定下的基礎,但要一步到位

建設成一座體系完整的石制城池畢竟不是那麼容易的,特別是要投入的海量的資金和資源,那就不是一筆小數目。

蕭文明現在經營臨海屯和臨海港,雖然還沒打通整個南北交易網路,但畢竟也是同倭寇做生意的國際貿易商人了,即便是在富庶的蘇州一帶,也堪稱鉅富了。

可是要他掏出一大筆銀子來,就按照現在的規模和格局,把臨海屯的防禦工事建造起來,壓力也著實不小。

倒不是他掏不出這些錢——要是完全掏空了口袋、花光了積蓄,說不定還真能勉強完成這樣的工程,但是進一步擴大生產,養兵練兵的錢那可就沒有了。

而這個顧樂安,在眼下完全看不到成果的前提下,就能、就敢投入這麼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先不討論魄力的問題,實力倒是很有一些的。

也不知道顧樂安在福建是何等的鉅富?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詭異之處。

那就是顧樂安建設前進屯的時候,似乎完全不考慮生產經營的問題。

先不談要不要建設成蕭文明麾下臨海屯這種貿易中心的問題,顧樂安就連前進屯周邊的土地都完全沒有開發過,仍舊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野……

或許當初在前進屯前面的那片戰場上,同白炎教的那一場決戰時候留下的硝煙和血腥都還沒有散盡呢!

大齊太祖皇帝創立屯田所制度的初衷,就是為了能讓地方守備部隊,能夠做到自己自足,從而減少朝廷的軍費開支。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屯田所的經濟建設,要比軍事建設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