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衛玉章當老師的時候,一向都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哪怕自己的這兩個學生,無論是誰,總有其中一個是要成為下一任皇帝的,可他卻從來沒對這兩人縱容客氣,背書磕磕巴巴的時候、上課調皮搗蛋的時候、功課拖拖拉拉的時候,衛玉章就會毫不客氣的將他們二人責罵幾句。

鬧得兇了,甚至還會抄起板子打這兩人的手板……

因此自小,康親王就對這位衛師傅有發自內心的害怕。

面對衛玉章的問題,康親王回答得毫無底氣:“這個……那個……我也是怕談判互市的事出了岔子,所以放心不下,所以才特意到禮部來看看……”

他這話說得半真半假,語氣也是哆哆嗦嗦,就好像是在不由自主地閃躲師傅犀利而又冷酷的眼神。

不過康親王這個理由倒也冠冕堂皇,衛玉章並沒有直接反駁,而是微微點點頭:“有這份心,是好的!王爺是黃金,說句鄉野愚民的俚語:‘這天下就是你們姓趙的’,各種政務也的確是應該關心一下,不可學著其他的王爺皇子,成天的就只知道鬥雞走狗不學無術!”

聽著這幾句話,康親王似乎是鬆了口氣——眼前這位嚴肅刻板的衛師傅,可是從來不會輕易誇獎別人的,而他現在這幾句話明顯就是在表揚自己。

而這番話可並不是像平常那些下人的阿諛奉承,而是居高臨下的評判,讓康親王聽來更是十分受用,嘴角也禁不住微微揚起了一絲微笑。

誰知衛玉章話音未落,隨即話鋒一轉:“不過老臣也要奉勸王爺一句,人要知足、要講本分。嗯,有些事情急是急不來的,求也是求不來的。就好像今天,王爺你並沒有得到皇上的旨意,毅親王老王爺、老臣我,還有蕭文明,都知道王爺是公忠體國才來禮部辦正經事的。可這事兒,萬一皇上問起來,又或者碰到幾個多嘴多舌的言官,恐怕就不是那麼好了結的了。王爺,你說對不對?”

衛玉章這幾句話聽起來,分量已經是很重的了,但實則已經是避重就輕地在說了。

康親王這個學生啊,腦子裡到底在想些什麼事情,衛玉章這個做過他老師的心裡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就像他剛才說的那樣,很多事是求不來的,強求就是在和自己過不去。

特別是康親王追求的,還是那種高難度的目標……

他這麼一求,別人甚至都不知應當如何規勸,哪怕就是衛玉章老相國這樣的個性、這樣的身份、這樣的地位,他也只能旁敲側擊的說上幾句,也不知康親王他的這個學生,到底能聽進去幾句……

蕭文明聽他們似乎是把話說僵了,便又當起了好人,打起了圓場:“老相國,王爺也是一片好心啊!他料定這裡沒有翻譯,所以就特地來跑一趟,問問到底有幾名缺額,也好向皇上那邊申請補足。”

蕭文明難得替康親王說一句好話,也不知康親王能不能領他的這份情。

誰知這句話又引起了衛玉章的不滿,但他卻也沒有當面表達出來,而是又擺出師傅的架子:“王爺

能有這份心,很好!不過這種細枝末節的小事,由下人去辦就好了。近來禮部這幫老爺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這些都是他們的份內事,居然也不好好去做!王爺,聖人說:在其位則謀其政。不如王爺回去以此為題,好好做一篇文章,拿到我這邊來,我替王爺潤潤色,發給禮部……哦,不,要發給在京所有衙門的官員,讓他們好好接受一下王爺的教誨,再這樣尸位素餐下去,可就別怪老夫不客氣了!”

這哪是在敲打里布的那些官員啊?分明是在敲打康親王本人!

並且衛玉章說的這個“在其位則謀其政”,蕭文明分明記得,孔子的《論語》裡寫的應該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雖然不是正好相反,但用意卻是南轅北轍。

只要康親王不是傻的,就應該知道他這位衛師傅是叫他少管閒事。

要是換了別人,敢這樣指桑罵槐,康親王非得當場扇他的耳光不可。

可是這位地位尊隆的王爺,看樣子是真的怕他這個老師,不但沒有當面反對,更是連壞臉色都沒敢使一個,點著頭唯唯諾諾說道:“師傅的話,學生記下了。”

說著一扭頭,便快步走開,從眾人的視野中消失了,就跟打了敗仗逃跑差不了多少……

這時的蕭文明反倒擔心起衛玉章來了。

這位老相國說話也太剛了,怎麼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就像教訓孫子一樣地教訓一個王爺,也太不給他面子了。

要知道他這位老相國,再怎麼權傾朝野,也是流水的相國;康親王這個小王爺,再怎麼不受待見,也是鐵打的親王。

就算以他衛玉章現在的權勢,康親王就是想報復都沒有這個能力,但是衛玉章總有退位下臺的一天,就算不下臺,那也有死的一天。

到時候康親王對付不了你,衛玉章還對付不了你的兒子?

等你死後——反正死人說不了話的——找幾個沒有良心的文官,現成的擅權專政的帽子就往你頭上扣,到時候抄家問罪,甚至刨墳掘墓、挫骨揚灰,都不是什麼誇張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