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4 氣味不對(第1/2頁)
章節報錯
然後就在現在,蕭文明忽然要踏上對抗戎羌的第一線了,即便有海內第一名將戴鸞翔作為自己的接應和支援,但是蕭文明自身實力的不足,依舊讓他心懷忐忑。
蕭文明已然心中不安,而毅親王似乎是有意指點一下蕭文明,尤在滔滔不絕地介紹大齊朝同戎羌對抗的情況。
毅親王是一個具有幾十年軍事經驗的老軍務了,據他自己說,同他打過交道的草原大汗,沒有十個也得有七八個——這固然是因為他領軍日久的緣故,同時也是因為草原政權的穩定性極差,完全沒有中原的一套理法體系作為限制權力的依據,誰說話算數全靠自己手上掌握了多大的權力。
而權力的來源,就是掌握的軍隊。
而正是因為草原上實行的這一種近乎養蠱一般的政治和軍事制度,讓中原王朝面對的,始終就是經過一番廝殺出來的最強者。
不過這也同時說明,只有在殘酷的鬥爭中,走到最後的最強者,才能獲得同中原王朝一較長短的機會和資格。
這樣的對手當然不好對付,尤其是平原野戰這種騎兵的優勢專案上,大齊王朝更是完全沒有取勝的機會——想要對付戎羌騎兵的進攻只有兩招可供使用。
第一招就是依據堅城固守,第二招便是依託險要的地形。
當然了,中國古代歷史上還要將這兩招合二為一的妙計,那就是修築長城——在崇山峻嶺中修建城牆,就相當於將堅固的城池和險要的地形結合在了一起,用殺牛用牛刀一般的策略來對抗遊牧騎兵。
這種浩大的工程,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軍事智慧、極致的工程能力和無比強大的組織能力。
不過現在這個大齊朝似乎沒有這樣的意識和行為,在北方邊境上並沒有長城的存在。
雖然根據真實歷史上明朝的估算,修建長城固然耗資不菲,但是修建好了以後,節約下來的軍費開支,卻基本可以抵消建築成本,而節省下來的精力更是黃金白銀所買不來的。
所以說,修築長城是一個可以極大緩解危機的好辦法。
但是這個辦法對於大齊朝來說卻是不可用的。
因為就以大齊王朝現在這樣的一個財政水平,想要一下子拿出一大筆資金,調集無數的資源來修建長城的話,那就相當於飲鴆止渴,勢必導致整個財政的破產,甚至會引發矛盾激化,造成大規模的起義。
因此面對日益沉重的來自北方的壓力,戴文翔和毅親王想出的策略很簡單,只有四個字“依險固守”——利用險要的地形,並且適時修建一些堡壘、要塞來防止戎羌南下。
原本這樣的策略是十分具有可操作性的。
然而大概是因為處於地質活動的活躍期,近年來青嶺山脈地震不斷,有時甚至洛陽都有較大的震感,嚴重的時候還會震壞城牆。
中國是講究天人感應的,發生如此頻繁的大地震,特別是在都城洛陽附近,那就在自然災害之
外,帶有了相當的政治意味——意味著大齊朝的統治者或許有失德之處,是上天發出了嚴厲的警告。
如果統治者能夠感應天意,或許可以化險為夷,如果對此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那上天就會降下更大的災害,甚至是天命的變革,那也就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
因此,每逢發生大地震,皇帝總要進行祭天、祈福,甚至下罪己詔這樣的儀式,這種儀式能不能感化上天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讓圍觀的人看見,讓他們看見皇帝至少是在努力執政的,並不是昏庸無為的,自然也就可以打消不少人的非分之想。
地震帶來的政治影響或許難以估量,但是軍事影響卻是立竿見影的。
最直接的就是原本幾處戎羌不可能通行的隘口,因為地形的變化被天然拓寬了,從原本只能供一人行走的小道,變成了可供人馬同時行走的——小道……
小道雖然是小道,但是從羊腸變成了牛腸馬腸,情況就是大不一樣。
羊腸、馬腸、牛腸,就算是放在肉鋪上賣價格都不一樣,更何況是事關戎羌大事呢!
因此被委以重整洛陽防務重任的戴鸞翔,眼前所辦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要將青嶺山脈中的所有缺口和漏洞堵住,以免戎羌有機可乘。
“然而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看似簡單,可千頭萬緒、難以周全。”毅親王說道。
“既然做起來那麼吃力不討好,那何不畢其功於一役?在北邊山坳地方的通路中,同戎羌狠狠的打上一仗。只要這一仗打贏了,那就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豈不是一勞永逸?”蕭文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毅親王卻道:“朝廷之前也是這樣想的,因此便在野驢嶺同戎羌好好打了一仗,結果麼……你也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