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親王當年也是殺伐決斷的一個帶兵的王爺,地位極高、權柄又重,好像方才那幾句話一樣不留情面地教訓,那對面這人非得嚇得屁滾尿流不可。

可蕭文明卻沒有半點怯場,反而不卑不亢地解釋道:“老王爺,此事非同小可,事關江山社稷,你一定要如實回答我!”

這時溫伯明聽蕭文明這幾句話說的確實有失規矩,便趕忙上前半步,拱手作揖道:“老王爺,蕭兄這幾句話急了些,這是他的不對。但此事的確是事關重大,蕭兄那幾個問題,還請老王爺一定示下。”

一樣的意思,從蕭文明嘴巴里說出來的話,和從溫伯明這樣的文化人嘴裡說出來的,效果就大不相同。

聽了溫伯明的話,毅親王幾乎要被吊起的脾氣,一下子就壓了下去,調整了一下心態,這才回答:“老夫要是沒有記錯的話,那日離開泉州城之後,董德茂便追過來了,進京到現在也該有兩個多月。來到洛陽之後就一直住在我的府裡,就在我府裡同以前的幾個老朋友喝酒說話,只偶爾出去過幾次,還都是本王陪著的。出去時候,也無非就是遊覽一下洛陽的風光,並沒有見外人。除此之外,就只去過戶部一次,也是本王親自陪著的。怎麼?蕭文明,這又有哪些不對了?”

這還真沒有哪裡不對。

毅親王是絕對不可能欺騙蕭文明的,那按照他的說法,這將近四個月的時間裡,董德茂就是始終在毅親王的眼皮子底下活動,根本就不可能參與到同董鴻

儒相關的任何事情。

期間,董鴻儒巴結上了康親王,向蕭文明發出合作的邀請,直到閹割桑忠昌、燒死桑淳元,這種種的事情,都同董德茂沒有半分關係。

又或者其實背後是有關係的,但透過董德茂這一種近乎投案自首的做法,將自己身上的嫌疑全都撇乾淨了!

如果說董德茂這樣的做法,純屬是冥冥之中自有巧合的話,那就是打死蕭文明,蕭文明都不會相信。

董德茂背後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玩的又是明哲保身的那一老一套:我都已經提前跑出來了,就在朝廷的眼皮子低下,同兒子董鴻儒這邊沒有任何的聯絡。

而董德茂越是表現得謹小慎微——謹小慎微到了過度反應的程度——就更是說明董鴻儒在做一件驚天大事。

這件事情大到連董德茂都無法周全的地步了……

要知道,中國社會從頭到尾就都是一個血緣社會,尤其是父子這樣的血親,只要有可能,兒子犯下了再大的過錯,當父親的都是要儘量地包容和挽救的。

而以董德茂的地位和財力,他都包容不下、挽救不來,更是從側面說明,董鴻儒這回估計是要把天都捅破了,董德茂只能選擇丟局保帥,保住自己,也保住董家將來複興的希望。

又想到董鴻儒處置徐世約、閹割桑忠昌、燒死桑淳元,這一系列事情辦得是那樣的殘忍酷烈,蕭文明更是不由地打起了一百二十分的精神,告訴自己:和董鴻儒這樣的人對陣,不能有半點的心慈手軟,不能有半點的猶豫不決,不能有半點的僥倖懈怠。

於是蕭文明的毅親王正色道:“老王爺,請恕卑職無禮,我所說的事情關係到江山社稷、關係到億兆黎民,還請王爺選一個僻靜的所在,我同王爺慢慢詳談。有冒犯處,我自當在事後負荊請罪。”

在毅親王的面前,蕭文明一直是一副嘻嘻哈哈的樣子,哪怕就是行軍打仗的時候,也從來沒有像今日這般的嚴肅和緊張過。

因此蕭文明現在的神態語氣,還真把毅親王嚇了一跳。

毅親王爺立即收起了剛才玩笑式的試探:“僻靜的地方當然有了,你跟我來!”說罷,他便叱退了從人,親自領著蕭文明一行在王府裡穿行。

毅親王府不愧是京城裡第一座大府邸,格局面積極其寬闊,府裡甚至還有一片水塘、一座小山。

毅親王率領了眾人,繞過水池,登上小山,來到山頂的一座亭子之內。

這座亭子位於整個毅親王府的制高點,山上山下、王府內外,甚至於王府圍牆之外的情況,都能在亭子裡一覽無餘。

在常人的印象裡,僻靜之所大概位於深山密林這些地方,然而這些地方固然便於隱藏自己,也同樣便於隱藏別人,雙方都處於暗處,有時候反而不利於自己。

而毅親王將眾人引到亭子之中,雖然相當於將自己處在明處,可是其他所有人也處在明處,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