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2 鄉巴佬(第1/2頁)
章節報錯
果不其然,毅親王府的門頭極其氣派,一道寬闊的朱漆大門左右是兩條一眼看不到邊的圍牆,圍牆之上古樹名木越牆而出,正門口兩座石獅子威武雄壯,這石獅子的大小、形狀和裝飾,那也是符合朝廷規矩的,同樣體現了毅親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再抬眼看去,門楣之上掛著一塊高大的牌匾,牌匾上用極其端莊雍容的書法寫著三個大字“毅王府”!
能給一個人的府邸牌匾提詞,他的書法造詣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這人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
而以毅親王的身份地位,能在他的府邸前塗鴉的,恐怕不是當今皇帝就是先帝了。
在這塊牌匾之下,蕭文明當然也不敢造次,小心翼翼地敲開了大門,對門內之人說道:“在下蘇州府臨海縣蕭文明,前來拜見毅親王爺。”
蕭文明當然知道王府的規矩,一邊說話一邊從門縫裡塞進去一坨銀子……
之所以是“一坨”,那是因為蕭文明帶來的銀元寶,在馬尾驛被白炎教的邪火全都燒化了,重新凝固之後已經沒了形狀,就成了這一坨一坨的了。
並且這一坨銀子因為受到了汙染,所以成色也變得差了許多,非但不是銀光燦燦的,反而這裡黑了一塊、那裡紅了一塊,就好像是從垃圾堆裡撿出來的破石頭。
一看見這塊成色極差的銀子,王府的門衛心裡就不高興了。
說起來蘇州府那也是天堂一般的地方,怎麼拿出來的銀兩竟都是這樣的貨色,十有八九,是鄉巴佬拿散碎銀兩私自融注的……
因此這看門人看著蕭文明就多了幾分鄙夷:“啊……臨海縣來的,咱家王爺聽說在那裡也的確認識幾個人,就是不知可帶著名帖,是怎樣的官職?怎樣的履歷?”
名帖就是一個人的名片,進門遞名帖表明自己的身份,是大齊朝官場的規矩之一。
蕭文明也是在官場上混的人,名帖這種官僚主義物品,他怎麼可能沒有,當然也是做了一份的,只不過蕭文明素來不喜歡這種裝腔作勢的做法,因此很少使用就是了。
但是這回進京城,那可不是在江南老家,該講的規矩還是得講的,東西也被他隨身帶了出來。
可偏巧不巧,蕭文明想用名帖的時候,偏偏這份名帖也在馬尾驛那場大火之中,也被燒成了灰……
蕭文明正在解釋,卻聽一旁的溫伯明說道:“明天咱們出來得急,忘了帶了,可否請這位先生稍等片刻,我臨時寫一份出來就是了。”
參見親王這種重要的事情,居然還會忘記帶名帖,果然是鄉巴佬……
這看門人對蕭文明的不屑又增加了幾分。
不過毅親王府的家風還算不錯,從來嚴禁手下人狗仗人勢,因此這開門人倒也十分客氣,只說了句:“那諸位就隨便了。”便又重新掩上了王府大門,不再搭理蕭文明他們了。
這裡是京城,什麼東西沒有——只要銀子管夠,就是皇帝所用的
御筆,宮裡的太監都能給你偷出來,更何況是尋常的文房四寶了。
因此小半個時辰之後,重新出現在毅親王府看門人面前的,是一張普通的而並不怎麼名貴的黃封紙,而紙上則用一筆異常俊秀的蠅頭小楷只寫了三個字“蕭文明”。
按照大齊朝的規矩,越是資歷淺地位低的人,名帖就越是要寫得詳細;而反過來,越是資歷深地位高的人,名帖反而顯得簡單。
就好像當朝宰相,誰不認識他?根本就不需要細細地介紹。
而蕭文明只單單的寫上自己的名字,就是因為他的地位實在是太低了,小小一個六品千戶,在毅親王的面前,恐怕芝麻還比他大一點。
所以說溫伯明替蕭文明寫的名帖,也沒有什麼花裡胡哨的稱呼,只是簡簡單單寫的三個字——蕭文明而已。
不過這反倒讓開門人產生了誤會,以為這份名帖的主人真是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更何況雖然只有區區三個字,可這三個字在溫伯明的手下卻有如龍飛鳳舞,王府的看門人那也是見過點世面的,一看這三個字就是眼前一亮,心想:這鄉巴佬倒是一筆好字,光憑這手書法,就足以在京城裡安身立命了。
因此這看門人頓時變得恭敬了許多,接過蕭文明遞過來的墨跡未乾的名帖,一轉身便小跑進了王府,動作不可謂不快,顯然是使了勁了。
畢竟蕭文明在遞上名帖的同時,又塞了一大坨銀子給他……
原本這看門人就吃不準蕭文明的路數,可是將名帖遞給毅親王之後,這位老王爺的反應更是讓這看門人驚訝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