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軍令暢通無阻,蕭文明還從麾下子弟兵裡挑了三個小頭目,讓他們每人各領一百弟兄,蕭文明自己只要對他們發號施令就可以了,這樣就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指揮的難度和壓力。

選拔這三個小頭目的標準也很簡單:現在大家的軍事素養都是半斤八兩,分不出什麼明顯的高低優劣來,那蕭文明就選了三個認字最多的當做頭目。

畢竟蕭文明練出了這樣一隻精兵,在將後來的事業之中,無論是作為種子撒出去訓練更多的兵馬,還是依舊聚集起來作為拳頭和殺手鐧使用,都需要他們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

在自己遵守命令的基礎上,還要懂得怎樣對別人發號施令,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戰鬥力,畢竟把麾下計程車兵當成傻子來看,當成畜生來養,對於基層指揮官在管理起來固然有了很大的方便,但長久來看對於提高整體戰鬥力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奈何臨海屯的底子太薄,選來選去只選了三個能夠讀出人字的,分別叫胡宇、劉辰和張俊,這三個傢伙讀過幾年的私塾,一看就要比其他弟兄機靈得多。

在向蕭文秀和老夏頭打聽了之後,蕭文明也知道這三個人都是良善子弟,什麼大毛病。

於是蕭文明便任命他們做小隊長,各自挑選一百人馬,而他們則向蕭文明直接負責,論蕭文明的命令之外,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他們也不能放在眼裡!

但是這還沒完呢,佇列之類的表面文章固然要做,但是上陣殺敵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核心的。

武器雖然一時半會兒還不能解決,但是靠著竹刀木槍操練一下最基本的動作,還是可以的。

按照蕭文明長遠的設想,當然是要儘量形成熱 兵器火力覆蓋之下的多兵種協同作戰。但是目前來看,是遠遠不到這種程度的,最切實可行的辦法,倒是可以參考明朝戚繼光練兵時候的《紀效新書》。

這其中的“鴛鴦陣”陣法,可謂是冷兵器時代輕步兵戰術的巔峰,然而就是實現這樣的戰法也是需要足夠的時間的。別的不說,光是回憶起鴛鴦陣到底是怎樣一個模式,並且根據大齊朝這個時代的特點進行改造,就是一項極為浩大的工程。

這一點,蕭文明也就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地走。

在此之前,蕭文明所能做的就是讓麾下的這些子弟兵練好最紮實的軍事動作,練起膽量,不要一上敵就被嚇破了膽,這也是時事一切戰術的基礎。

這項訓練,倒是用不著蕭文明親自插手。

臨海屯雖然在野驢嶺一戰損失慘重,但是屯裡好歹還留下了老夏等好幾個老兵。這幾個人的戰鬥力雖然也並不怎麼樣,但是最基礎的武刀弄槍的動作他們還是會的,用來簡單地訓練一下年輕人依舊綽綽有餘。

就這樣,蕭文明召集起屯裡三百來號青年子弟,按照上午訓練佇列,下午訓練戰術的節奏,安排他們開展訓練軍事訓練。

可訓練尚未開始,老夏便潑了冷水:“少爺,這樣這從早到晚地練恐怕不行……”

“恐怕什麼?什麼不行?老夏,你都是個老軍漢了,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道理你會不懂?”

這個道理老夏當然懂了,但他考慮的卻是另外一件事情。

“少爺,咱們屯裡還有三百頃地要種呢!如今屯田所裡的精壯漢子都沒了,地全都靠這些小輩們去種。他們原本農活就很重,現在又是成天地訓練,哪還有時間去種地?沒人去種地也就沒有糧食,他們家裡人豈不是要餓死了?”老夏介紹道。

原來情況是這樣的。

大齊開國皇帝立國之初,在設立屯田所制度的時候,就是將土地同地方衛戍部隊結合起來,特意劃撥土地給軍屯,讓他們自行耕種以此解決軍糧問題。

這樣的制度設計,既能緩解朝廷軍事開支的壓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併,考慮得不可謂不周全了。

然而大齊朝立國已愈兩百年,原先設計好的制度,已然漸漸分化崩潰。而隨著屯田所軍事力量的逐漸衰弱,朝廷也愈發不重視他們,一再拖欠軍餉。屯田所為了維持生存,往往只能出售名下的土地。可出售土地之後,財政狀況一時得到了緩解,但終究也無法養活那麼多軍戶和兵丁,又再次導致了屯田所兵力的衰落。

至此,屯田所制度已漸漸進入了一個惡性迴圈,一天不如一天了!

蕭文明剛剛穿越到大齊朝還不到一個月,而且這些時間他大多在忙活賺錢的事情,對於臨海屯名下土地到底是個怎樣情況,他還沒有空去了解。

可是這其中的事務,又是他不能不去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