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文明蕭家軍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強了,在戰場上面對白炎教的逆賊,做到以一當十都不成問題,妥妥的戰場上的一條大腿,抱住這條腿,要比自己孤軍奮戰,不知強過多少!

於是幾天屯田所齊心協力,將這個小村莊,迅速地整頓了一番。

原先的那些村民,都被送到了蘇州府地界,由湯光耀想辦法暫時安置——反正蘇州府現在接納的難民人多了,再多加進來這三五十戶、兩三百來口村民,根本就不算什麼。當然了,安置他們的待遇自然要比安置逃難過來的村民要強出不少,畢竟他們是主動讓出了自己的家園來支援蕭文明的行動,本身就是大功一件。

然後就是儘可能地做一些基礎建設,原先繞著村子有一圈低矮的籬笆牆,但這道籬笆牆實在是太破了,也就是裝裝樣子而已,就那兩三百的白炎教都擋不住,真的發生大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辦法作為工事和依靠,肯定是要進行改善的。

用磚石砌成圍牆肯定是來不及了,看這裡旁邊正好是樹木茂盛的群山,要先把環保的理念往旁邊擱一擱,從山上砍下木材下來,先坐成一圈木柵欄再說。

在工程中,蕭文明發現這座小村的交通很不方便。

小村同外界溝通,就只靠著兩條羊腸小道而已——一條向南,一

條向北。

村子在蕭文明的計劃裡,是要作為軍事基地的,光靠這兩條小路怎麼可以?

於是在重建圍欄之前,蕭文明先下力氣把道路拓寬了,尤其是以同蘇州府相接的那條道路最為優先,因為後期的兵源、補給、物資等等,都是要透過這條路運送到小村子裡來的。

就是個不費心、只費力的活,不過蕭文明現在根本就不缺勞動力——他手下有的是廉價的,甚至可以說是免費的勞動力,那就是被他俘虜的白炎教徒。

所有苦差事累差事,統統交給他們去做就可以了。

這幫人跟著白炎教造反,要麼是腦子過於簡單、要麼是利慾薰心、要麼是太過愚昧,總是有他錯的地方,做一些苦力,在勞動中改造自己的思想也是應該的。

留著他們一條命,給他們幾頓飽飯吃就算是不錯了,誰還敢有半句怨言?

至於那些迫於無奈受脅迫而來的,那就只能算他們自己倒黴了,眼下兵荒馬亂的,蕭文明也根本就來不及甄別他們的身份,總之先把活幹完再說。

好像這樣替蕭文明幹活的白炎教的犯罪,從一開始的兩百人不到,到後來發展到四五百人之多。

人都是從哪裡來的?

還不是從衢州各地抓來的嗎?

蕭文明經營這個小村莊,不可能單純只是為了種地而已,更是按照軍事基地的標準打造的,既然在此處駐軍,自然要發揮它的軍事作用。

因此一面建設村莊,蕭文明一面不斷地率領手下的蕭家軍和其他屯田所的人馬,在衢州四處出擊,哪裡有白炎教的入侵的訊息,他就一定會趕去平叛。

並且,每次戰鬥都是以蕭家軍為核心,其他屯田所作為協助,自然是每戰必勝,同時蕭文明也會分一點任務和功勞給他們,也可以提高他們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吃獨食這種事情,蕭文明從來都是不屑的。

就這樣,在衢州待了有小半個月的時間,打贏的戰鬥有十幾仗,俘虜的白炎教徒也有四五百人。

對於這些人,蕭文明安排他們先做一陣苦功,等將白炎教之亂徹底平定之後,再同他們慢慢理會。

對於如何處置他們這些造反的人,大齊朝一貫以來的做法就是矯枉不怕過正,不管是對於組織者、參與者還是協同者,能從嚴的絕對從嚴,甚至還有在情況緊急的時候,不分良賤、一概殺頭的先例。

這種做法就有些過於酷烈了,蕭文明實在是做不出來。

對於首惡元兇自然同他沒什麼好客氣的,可對於那些受了脅迫而來的,就應當酌情處理,完全沒有必要站在大齊朝廷的立場上,讓他們斬殺乾淨。

這樣做,不但可以給自己積一些陰德,還能提升自己的威望。反正對於大齊朝廷,蕭文明沒有任何的忠誠心,一旦羽翼成熟,或由內而外地顛覆、或由外而內地擊垮,總是要想辦法取而代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