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2 當頭棒喝(第1/2頁)
章節報錯
毅親王的身份地位就不用去解釋了,特別是在當過他部下的秦福眼裡,就更增加了一層神聖的濾鏡,他老人家說的話怎麼能不遵守呢?
因此雖然覺得不可思議,甚至就連書信上的措辭,秦福都沒有一字一句的看明白,但是這時的秦福——蘇州遊記將軍秦福——已然是給了蕭文明最大的支援和信任。
其實這份支援和信任並不是給蕭文明的,而是給毅親王的。
既然毅親王他老爺子有令,那必然有他的考慮,蕭大人要率軍前往衢州平叛,也就不是自作主張了。
“不過我還得勸蕭大人一句,領軍作戰那可不是過家家,傢伙砸了還可以重來,人死了可就真的死了,城池要是丟了,也不知要花多少力氣才能重新奪回來。蕭大人還是要一切小心謹慎,可不能辜負了毅親王的信任啊!”
秦福的這幾句話倒真是出於一片好心。
蕭文明是聽得懂好賴話的,趕忙拱手謝道:“老將軍的話我記下了,這回我一定小心辦事,絕不會出亂子的。”
“那就好!既然是毅親王的軍令,那我蘇州城裡還有個幾百守軍,蕭大人要不要一起帶去?”
按照蕭文明這回的設想,他只想帶領蘇州府屯田所的兩千人馬行動而已,再增加幾百人的蘇州守軍,雖然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蕭文明手中的力量,但所增加的卻也不是決定性的力量。
於是蕭文明搖了搖頭婉拒道:“那就不必了吧?白炎教這幫傢伙狡猾的很,搞不好就看大軍在外又趁機興風作浪。老將軍還是留些人馬在手裡,萬一有一兩個跳樑小醜出來找死,將軍手裡也好有人可用。萬一我前方作戰不力,老將軍也能,支援接應一下。”
這原本是用兵的常理,卻又一句話說到了秦福的心裡。
秦福不但跟毅親王打過仗,還當過曾經的大元帥戴鸞翔的部下,並且在他心裡,戴鸞翔的軍事才能還要遠遠超過毅親王。
而戴鸞翔指揮作戰時最擅長的就是使用預備隊。
每次作戰的時候,戴鸞翔總能精準地估算出雙方的力量,並且派出本方相應的力量同對方打成僵持的局面,並在雙方都要行將崩潰的一瞬間,將全部預備隊一下子投入進去,就可以在一瞬間將所有的敵軍打敗。
蕭文明的領軍辦法,同戴鸞翔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秦福聽來,眼睛似乎正站立著一個,年輕的軍事天才。
但其實蕭文明只覺得,蘇州守軍那都是一群老爺兵,戰鬥力不強不說,萬一在戰場上撂起了蹶子,自己還得下功夫去安撫他們,帶了他們還不如不帶,
總而言之無論如何,在看過了書信之後,秦福已經給蕭文明提供了絕對的信任,就連湯光耀也感到了莫大的震驚:這個秦老將軍之前還不是,跟自己站在一條戰壕裡反對蕭文明的嗎?怎麼一眨眼的功夫就跳到蕭文明的戰壕裡去了呢?
但是不管怎麼樣,蕭文明搞定了秦福之後,湯光耀
要是再繼續堅持下去,就成了孤軍奮戰了。
同蕭文明孤軍奮戰、死戰到底沒有任何意義——贏了沒有好處,輸了就更加丟人。
“蕭大人要走可以,最好留下一份憑證,比如‘軍令狀’什麼的,免得到時候話說不清楚。”
這就是湯光耀雞賊的地方了。
不過蕭文明也毫不害怕。
蕭文明本人的個性,那是做壞事都敢留名的,更何況是領軍出征這種給自己漲威風的事情了。
也不用蕭文明自己親自動手,他便將這項任務交給了謀士溫伯明。
溫伯明也是許久沒有動筆寫大文章了,被他逮到這麼個機會,更是大顯身手,將一篇軍令狀寫得好似檄文一樣——用點密集、氣勢磅礴,就連湯光耀讀了,都禁不住倒吸一口冷氣:“這個溫伯明果然有才華!要是他肯投身仕途功名的話,光憑這樣一篇文章就可以位列公卿了,怎麼我就沒有這樣的本事?”
只不過這種引經據典的文章,蕭文明內心卻不喜歡。
像這種咬文嚼字寫出來的文章,內行人看來固然是文采飛揚,可是普通百姓要讀懂就很難了。
別說是古代的普通百姓了,就是後世那些經過完善基礎教育的中小學生,遇到了長篇大論的古文,誰不是背得焦頭爛額?
這指的還是那些文詞通順、立意深遠、朗朗上口的文章,比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勃《滕王閣序》的、諸葛亮的《出師表》之類的……
所以說對於文學風氣,蕭文明遲早也會掀起一場文壇的革命,大方向就是引入白話文——讓大家都能讀得懂的文章,那才是好文章,才能正確地傳達自己文章裡的意思。
“文以載道”,指的就是這個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