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高明的旨意(第2/2頁)
章節報錯
就這樣,在小島上聚集的流民越來越多,幾天功夫就從一開始的幾十人,變成了數百人,還好整座島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密密匝匝地至少也能住個上萬人——擠是擠了點,但是大家都是過來逃難的,不可能人人都住別墅,大家湊湊合合地聚在一起,能保個平安溫飽就已經很不錯了。
蕭文明也曾叫來幾個流民當中的代表詢問情況,想要問問他們為什麼好好地在自己的家裡不呆了,偏要北上跑到吳江縣來。
然而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
福建那裡今年的收成雖然不好,但也不壞,半飢半飽地填飽肚子問題不大,既沒有發生地震洪水之類的災害,也沒有發生大的戰亂。
只是聽說本地即將遭遇大變,所以大家就一股腦地逃了出來,不管是真是假,先保住性命再說。
如果讓他強行解釋成一種集體無意識行為,倒也並不是完全說不通的。
中國古代歷史上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因為一件完全沒有緣由根據的小事,以訛傳訛、越傳越大、越傳越廣,就會引起一陣難以控制的風波,直到引起朝廷的注意,然後各級官員上綱上線、層層加碼,報到皇帝那邊就是一起謀反的大案,最後顆顆人頭落地——有冤的、沒冤的、冤大的、冤小的,死了一大片,事情最終以悲劇為結尾……
但是這種集體無意識的行為,看似是隨機產生的,但背後也往往有其必然的原因,或許是某些尚不為人知的陰謀正在慢慢發酵。
就算沒有這樣的陰謀,也至少說明朝廷、官府對社會管理能力的大幅度下降。
自從年前野驢嶺一戰潰敗以後,大齊朝廷就陷入了兵、錢兩荒的境地。
一方面,朝廷為了應對北方戎羌的壓力和威脅,不得不重建軍隊、重建國
防;另一方面朝廷財政吃緊,其實並沒有那麼多錢可以投入軍事,因此朝廷上下瀰漫在一種普遍缺錢的狀態當中。
為了搞錢,皇帝甚至特旨允許蕭文明可以同倭國通商,要是在國庫充盈的時候,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但為此,蕭文明每年貢獻給朝廷的三萬兩銀子,也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朝廷收入的真正大頭還是在農業稅上。
皇帝也曾想過增加田稅用於充實國庫,但是朝廷裡現在倒還有幾個腦子清醒的官員,堅決表示反對,理由也很充分:因為現在大齊國上下,土地兼併已到了十分酷烈的程度,大量的土地集中在豪強市身手裡,朝廷想要加田稅,他們自然有各種各樣的辦法可以避稅。
最簡單的一個就是虛報土地、瞞報土地,報的土地少了,交的稅自然就少了。
這種行為,按理說地方官員是要查處懲罰的,但是這些地主豪強大多同官服有勾連,甚至和當地官員穿一條褲子——就好像徐世約這種——官府非但不會查處懲罰,有時候甚至還會幫著隱瞞。
然而朝廷徵稅指標下達之後,每個地方應當徵繳的稅收數額是確定的,既然沒有辦法從真正掌握土地的地主豪強手裡徵稅,那就又只能將徵稅的目標瞄準小民百姓了。
這樣一來,原本皇帝好心或許只增加一成的田稅,到最後執行的時候,落到每一個農民的頭上,就變成增加十成的稅了。
這還是在當地官員相對清廉,沒有動外腦筋去剋扣、侵吞交上來的稅款的前提之下……
普通百姓現而今就已經掙扎在生存的邊緣了,要是再增加天賦,他們就活不下去了!
活不下去,也不能躺平等死,只能起來造反了!
造反就需要派兵鎮壓,派兵鎮壓就需要花錢,花錢就又要從百姓頭上抽稅,如此這般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不知道有多少王朝是毀滅在這種惡性迴圈之中的……
不過眼下大齊朝的朝廷裡倒還頗有幾個有識之士,皇帝也並不是完全聽不進意見,因此幾番斟酌下來,加稅的事情就暫時免了,政策改為追繳之前地方拖欠朝廷的稅款。
這是一記狠招,乃是當朝宰相楚老相公替出來的。
名義上並不像老百姓增加賦稅,而是要各地的官員,將歷年來應當繳納給朝廷而沒有完全繳納的部分補齊了,同小老百姓並沒有關係。
並且皇帝下達聖旨的時候,還特地拖了一句:地方虧空朝廷稅收,既有中樞六部監察不嚴的職責,也有地方官員消極懶政的原因,與百姓並無關係,補齊稅款不能向百姓攤派盤剝,違者也要嚴懲!
這條旨意就下得很高明瞭。
欠國庫的稅款,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積攢下來的,數額有時候要超過一個地方好幾年的田稅,當地的官員又沒有聚寶盆,從哪裡變出這麼多銀子交給朝廷?
到時候,還是隻能想辦法從下面撈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