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6 三岔口(第1/2頁)
章節報錯
蕭文明的錢給得多、給得爽快,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蕭文明這裡做事,多少有些幫朋友辦事的藉口,這對溫伯明在心理上也稍微好受一些,這算是他的一點心理補償機制了。
於是受了蕭文明的委託,溫伯明便將學校的教學任務重新整理分配了一下,空出了幾個老師的名額,便帶他們入駐海港,一心替蕭文明做好海港的經營事務。
溫伯明果然有才幹,他帶領的團隊效率極高,不但完全將交易量增加後的海港貿易接手了下來,並且還開始追溯之前的賬冊,將原先賬冊裡那些記錄不完全的、前後存在矛盾的一一改正了過來,算是給蕭文明留下一份可靠的基礎資料。
經營的團隊被蕭文明搞定了,可貨源依舊是無法保障。
在原本“二道販子”的經營模式下,蕭文明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原本就不強,現在銷量又是突然增加的,一下子造成了商品的供不應求。
很多海船,因為第一時間買不到貨,就只能暫時停泊在港口裡,等待蕭文明補充貨源。
這樣長久拖下去不是辦法,蕭文明便想到了在他臨海屯裡設立了倉庫的董婉青。
董婉青家大業大,不僅本錢足,還經營著鏢局,可以說是打通了採購和物流的通道,找她幫忙來應對交易量的一時之間的突然增長,那是再合適不過的。
並且長期來,看董家也有利的——畢竟商品交易得多,利潤也就大,賺的錢也就多,這樣的道理誰不明白?
可偏偏董婉清不買蕭文明的帳。
也不知是不是因為之前蕭文明曾經冷落過她,對於蕭文明這個要求,董婉青表現得十分冷淡,還嘲諷了兩句:“你說的倒輕巧,你要銀子我或許還能借給你,可這麼多的貨,你叫我從哪裡變去?”
不過董婉青也沒有完全把話說死的:“你就等著吧,我慢慢調貨過來,不過時間短不了。你的生意做得大,原本江南這邊的東西一大半都是供給你的海港的,哪兒那麼容易就能把貨品給補全了?”
這就是在胡說了。
蕭文明所處的江南這一帶,是大齊朝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全國將近三分之一的商品都是在這裡被生產出來並且流通的。
如果說蕭文明一個人抽走了江南道幾乎所有的商品,那也就是說蕭文明一個人就消耗了全國三分之一的產能。
有這樣大的能量,蕭文明何必再費心經營這個苦巴巴的小港口呢?朝廷早就看蕭文明的眼色行事了。
桑淳元還敢對付我蕭文明?
你就是個弟弟!
既然董婉青不肯幫忙,那蕭文明就只能自找辦法了。
於是蕭文明便通知所有的供貨商,立即開動馬力向蕭文明的港口這邊供應貨物。
作為報酬,蕭文明將採購價提高一成,有錢大家賺!
雖然採購價提高了,蕭文明卻依舊維持原來的銷售價不變。
他本來的利潤就高,提高了一成的成本,根本就不影響他賺錢,而隨著銷量的增加,雖然單
位利潤降低了,但總利潤不變,甚至還略有提升,對蕭文明自身的影響微不足道。
所以說,對於經濟貿易而言,一切的行政命令都不如經濟措施來的管用,在這樣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各種貨物就像上漲的河水一樣,洶湧地湧進了蕭文明的海港。
也幸虧蕭文明在經營海港的時候,特地多打了一個餘量,有足夠的倉庫可供裝載這些貨物,否則那麼多名貴的絲綢,瓷器就只能堆在露天了……
給蕭文明供貨的客商裡,最起勁的就是張大戶了。
這傢伙屬於是見錢眼開的主,聽見有利可圖,他就來了勁,一個月就在蕭文明的海港進進出出了有八次。
這廝看起來是個商人,但做起來就跟強盜一樣,搜刮著能夠採購到的所有商品,生意都做到長江北岸去了,寧可他這邊的採購價水漲船高,也要持續不斷地給蕭文明供貨。
雖然本身的利潤越來越稀薄,但只要能賺、不虧本,張大戶就能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來給蕭文明送貨。
來的多了蕭文明實在是看不過眼,找個機會邊教訓兩句:“我說張大戶啊,你這是吃飽了撐的?你這送一回貨過來才賺幾兩銀子,至於嗎你?”
張大戶卻是振振有詞:“我這不是在幫蕭大人忙的嗎?我寧可少賺一點,怎麼著也得幫大人把貨給供上。”
這做生意就做出了點兒舔狗的心態了。
不過這也是很多中國生意人的心態:有時候完全不顧及有沒有利潤、有多少利潤,先把生意做起來再說——自己這樣內卷雖然掙不到多少錢,甚至有的時候還是賠錢的,但只要一旦把自己的競爭對手給卷死了,那也是一個不小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