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8 鮮明的對比(第1/2頁)
章節報錯
主意已定,湯光耀便又說起了漂亮話。
只見他似乎又沉思了一下,這才緩緩說道:“既然蕭千戶執意要去見桑總憲,恰好我這邊也有些事情要去金陵城裡走一趟。那我們就不如一道同去,路上也好有個照應,如何?”
還在跟我這裡得了便宜賣乖,你也恰好有事要去金陵城?
怎麼早不有事、晚不有事,偏偏這個時候想起來有事了?
蕭文明是個不留情面的人,立即嘲諷了一句:“哦?湯大人有什麼事情要辦?是要交接什麼公文還是轉交什麼物件?那大人就放心好了,這回我帶的人多,雖不管用,只有一把子力氣。有什麼重的東西,你叫他們去搬運就好了,保管不會磕著碰著的。”
湯光耀能有什麼東西?一臉尷尬的回回答道,沒沒也沒啥東西,其中我稍作準備,便和蕭大人一道出發。
說是稍作準備,但湯光耀依舊是大包小包地帶了好幾個。
讀書人嘛,又是湯光耀這種一絲不苟的性格,東西帶的多一點也情有可原。
不過既然有蕭文明和他手下三十個弟兄一道行動,其餘的下人和隨從就沒什麼好帶的了,湯光耀只有一個人隻身前往,一路上都有蕭文明出面照應也就是了。
一看知府大人出行這樣簡單,縣令牛慶東也趕忙命令跟著自己一道來的兩個隨從和一個書童,立即返回臨海縣去,不要再跟著自己。
牛慶東還是懂得官場裡的規矩的,下屬的排場怎麼能比上峰更大呢?
蕭文明、湯光耀和牛慶東三人,就這樣聯袂走出了蘇州府衙大門。
此刻那個姓宋的衙役班頭,還正是候在府衙門口,一見他的頂頭上司湯光耀走了出來,趕忙迎上前去,點頭哈腰道:“湯大人這是要去哪裡?要不要小的在旁伺候,跟著一起去?”
湯光耀原本看這廝就不順眼,又被蕭文明這樣挑撥了一番,見到這傢伙就更是面目可憎,難得不講斯文地罵了一句:“本官要去哪裡,關你屁事!輪得到你在這兒多嘴多舌!”
那宋班頭被罵了一句,心裡當然不會開心。
然而面前兩個人——一個是自己的老爺、一個是自己的剋星——他哪個也得罪不起,只能把頭一低,弓著腰陪笑著,將這幾位恭送走。
這個天下是真的不太平了。
從蘇州城到金陵城,有將近五百里地的路程,其中歲月不乏山間小路,也要臨水渡河,但這一路乃是大齊朝最繁華富庶的所在,是整個帝國精華地區。
然而一路行來,景象卻是十分蕭條。
地裡莊稼的長勢並不十分好,雖然已快到了秋收的時節,可禾苗上抽出的稻穗,卻並不飽滿,雖然還不到顆粒無收的地步,但收成眼看著是好不了了。
一打聽才知道,原來今年夏天,江南難得遭受了乾旱——兩個月裡,天上滴雨未下,就連每年總要光顧個兩三次的颱風,也是一次都沒來。大片的土地在烈日的灼燒下,都幹成了龜背。
也多虧是在江南地區,水網密集,只要有把這力氣、肯動手,從還未乾涸的河裡打水灌溉莊稼,多少還是能夠維持一定的收成的。
可要是大齊朝別的地方,也遇到這樣的旱災,那恐怕就是千里赤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了……
不過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蕭文明這邊的臨海屯。
蕭文明在整頓臨海屯田地的時候,就極有遠見地提前新修了水利設施,田裡已是遍佈溝渠、水車。另外也修建了一座肥廠,收集全屯老小和畜生的排洩物,用來堆積製造肥料,給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
再加上臨海屯旁邊就是一條不小的河,河裡有的是水,自然也就不存在田地乾旱的問題。
因此他離開臨海屯之時,舉目望去,屯子裡的稻穀長勢正好,眼瞅著就要迎來一年的大豐收。
至於移栽過來的,上千顆桑樹,也已經大多成活了,長出來的桑葉,雖然還並不寬大厚實,但是小小的、嫩嫩的,看上去頗為可愛。
因此蕭文明還以為今年將會是個豐收之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