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倭寇,他們非但沒有退散,反而敢於從容向前,更是在自己的面前擺起了幾十個從來沒有見過的陣型。

這是倭寇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完全不知道這些陣型的名字、運作的方式以及將會產生的威力,當然了,他們也不會知道自己的命運,將在不久之後就畫上句點。

聚集在一起的倭寇,也讓蕭文明看清了對手的實力。

在此處作亂的倭寇,抬眼目測過去約有二十七八人,與之前在金陵城下的經驗不同,這將近三十人都是正經的倭國浪人——無論穿著打扮還是形容舉止,都同中原打齊國人大有不同——竟然百分之一百的全都是倭寇。

這樣的局面反倒簡單了,正好可以讓蕭文明檢驗一下,這些日子練兵的成效。

只見蕭文明正中那面“蕭”字大旗向前微微一傾,劉晨、張俊、胡宇三個頭目立即心領神會,率領手下弟兄,邁著堅定而又沉著的步伐,緩緩向倭寇逼近過去,而他們所排列陣型卻沒有隨著步伐的運動而有絲毫的鬆動。

對面的倭寇全都看呆了!

能夠這樣從容地佈陣和推進,其組織水平,無論是在大齊國還是在我國,他們都是從來沒有見到過的。

但是倭寇都是一些亡命之徒,即便是面對人數和紀律都遠勝過自己的隊伍,他們依舊沒有半點退意,想靠著自己的氣勢和蠻勇,試著殺退或者嚇退對手。

因此,忽聽倭寇之中一個領頭之人怪叫一聲,二十七八個倭寇立即挺起手中三尺來長的倭刀,嚎叫著就想蕭文明陣中衝來。

蕭文明的三百蕭家軍,經過了這些日子的刻苦訓練和重新裝備,對於倭寇已經全然沒有恐懼,任憑對手衝殺過來,依然是擺著鴛鴦陣巋然不動。

但退一步講,就算沒有裝備起眼下能夠獲得的最好的武器裝備,就算沒有得到武林高手林丹楓的指點,只要蕭文明所排演的鴛鴦陣初具規模,就不必再害怕倭寇了!

因為這鴛鴦陣,好就好在他不像其他陣型那樣,陣中每個士兵都用同樣的武器,而是將不同武器的不同功能發揮到了極致,並且可以做到互相掩護、互相牽制、互相配合,讓單個計程車兵都融入陣型和戰法之中,根本就無法單獨後退。

倭寇來勢洶洶,廝殺的動作極快,只在眨眼之間便,已撲到了蕭家軍的面前,他們將倭刀高高舉起,就要往打頭幾個人的面門上劈去。

然而他們的倭刀尚未砍下,忽然胸口一涼,收起長刀低頭一看,只見胸口、肚子上多了幾個血窟窿……

原來是站在隊伍陣中的幾個長矛手,挺出手中的長矛,又用上了林丹楓傳授的招式,乾淨利落地刺穿了那幾個倭寇的身體。

一寸長、一寸強。

倭刀再長,也長不過將近一丈的長矛,還未同敵人真正交手,這幾個倭寇便斷了氣了!

所謂倭寇,也並不是隨隨便便從倭國來個會喘氣的就行了,他們原都是破產的武士或者是戰敗的軍校,某種程度上算是頗為精銳的職業軍人,不但武藝高強,也多少懂得一些軍事知識。

他們見對面的陣型正面有長矛作為掩護,幾乎無懈可擊,便立即發揮自己都是單兵作戰、戰法輕盈快捷的優勢,迅速繞到側翼,想要從陣型側面的薄弱處下手。

鴛鴦陣本身是十分嚴謹嚴密的,幾乎達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但是每個陣型之間卻有不少的縫隙。

這就是為什麼戚繼光奉命戍守北方之後,在面對蒙古騎兵的時候,並沒有擺出鴛鴦陣的原因。因為戚繼光作為傑出的將領,他心裡再清楚不過了:鴛鴦陣不多的弱點,正好會被蒙古騎兵輕易地利用,會被交叉包圍,遭遇滅頂之災!

蕭文明對鴛鴦陣的理解,雖然沒有像戚繼光那樣深刻,但陣型之間鬆散的弊端,他在練兵的過程中也發現了,所以才會增派額外的人手作為散兵填充縫隙。

這些傘兵,在挑選的時候,蕭文明都採用了比尋常兵丁更加嚴格的標準,戰鬥力要更強一些。

然而他們現在的武器裝備尚未達到頂尖水平,武功也沒有練到大成,更是第一次在實戰中演練這樣的戰法。

因此面對倭寇的亡命突擊,這些散兵變得有些招架不住,雖然沒有潰退下去,但也被打的抬不起頭來。

蕭文明一看形勢不妙,立即命名在後方的幾個鴛鴦陣,迅速前突,逼退倭寇的進攻。

蕭文明的命令發揮了顯而易見的作用,新加入戰局的幾個鴛鴦陣,立即就將倭寇的進攻頂了出去,讓倭寇最後的冒險也變成了無用功。

就這樣,這十幾個倭寇瞬間就成了,蕭文明手下蕭家軍最好的練兵物件,蕭家軍遠的用毛刺、近的用刀砍,膽敢反擊的則用銅牌隔開。

蕭家軍是越殺越有自信,越殺越有心得,不一刻,倭寇就被殺得丟盔卸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