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湯光耀來了,蕭文明不免感到有些驚異,可轉念一想,一切卻又在情理之中。

畢竟湯光耀不是個愚蠢的笨蛋,對於蕭文明,他雖然做不到在臨海屯內安插下眼線,但至少也會派人在屯子外盯著。

像自己三百人出動這麼大的陣仗,是斷然瞞不過湯光耀的眼睛的。

並且這樣大的行動,他也不能視而不見,追趕出來幾乎是他必然的選擇。

但是湯光耀的意見,也不可能對蕭文明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蕭文明一邊命令胡宇和劉辰兩支隊伍率先出發,則和張俊手下的一百弟兄,留在原地和湯光耀說話。

蕭文明故意裝傻:“今日春光明媚,莫非趟大人是過來踏春賞景來了嗎?”

當然不可能是了。

湯光耀說道:“聽說蕭千戶大軍出動,不知所為何事。所以本縣才匆忙趕來,想要詢問一下。”

“哦!湯大人為的就是這件事啊!”蕭文明輕描淡寫地說道,“也沒什麼大事,就是聽說附近來了倭寇,我一個屯田所的千戶,當然不可能置之不管,所以就領著大軍過來看看了。”

湯光耀一聽這話就慌了:“什麼?本縣來了倭寇?在哪裡?”

他不能不慌。

作為一縣的縣令,有倭寇登陸襲擾,本身就是一項大的罪過。要是他對於倭寇的行蹤還茫然不知,要是上頭詢問起來更是罪加一等。

蕭文明回答道:“湯縣令放心,倭寇不在臨海縣,聽說是在隔壁的吳江縣。”

聽了這話,湯光耀這才鬆了口氣,卻又再次緊張了起來:“蕭千戶,你是本縣的千戶,要是打到外縣去,可與體制不合啊!”

湯光耀這套說辭早在蕭文明的意料之內,因此他也準備好了應答之詞:“誰說我打到外縣去的?”

“啊,對啊。既然不打到外縣,蕭千戶何必如此興師動眾?”

湯光耀比蕭文明大了十幾歲,算是蕭文明的長輩,因此之前還稱蕭文明一身“賢侄”。

可現在蕭文明這個晚輩,就要教訓起湯光耀這個前輩來了。

“我說湯大人,你是個文人,不懂軍事也就罷了,難道還不懂基本的常識嗎?倭寇可不講什麼體制不體制的,他們現在雖然在吳江縣行動,可萬一打到了臨海縣怎麼辦?我現在率軍出去,就是為了在兩縣交界之處設防,防止他們進入本縣,難道這也錯了嗎?”

這話是真沒說錯。

蕭文明這一招叫什麼叫做禦敵於“縣”門之外,就湯光耀這個縣令而言,如果能將倭寇擋在臨海縣縣界之外,那無疑是再好不過了。

因此湯光耀的態度,立即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蕭千戶真是深謀遠慮!那本縣就先祝千戶旗開得勝。等千戶凱旋之時,就由我出面,讓縣裡計程車紳設宴給蕭千戶接風洗塵……”

這個湯光耀在官場上是個老油條,可對於軍事他卻是個門外漢。

倭寇是那麼好對付的嗎?

也就是蕭文明現在手下的蕭家軍有這樣的戰鬥力,要是換了別家的、領縣的屯田兵,面對一百多倭寇,有多少算多少,衝上去全都是白給……

因此蕭文明說道:“湯大人也別高興的太早了,不管是本縣還是鄰縣,出了倭寇總不是什麼好事,更不是什麼小事。要我看,還得由湯大人出面,向蘇州知府桑大人通報一聲,讓他早作準備才好。”

蕭文明這話就說到點子上了。

無論是臨海縣還是吳江縣,都在蘇州的管轄之內。鄰縣發生了這樣的大事,臨海縣雖然不能插手,但是完全不過問、也不上報,也難免有失職之嫌。

尤其是桑淳元之前在處理白炎教之案的時候,同臨海縣一文一武兩位官員頗有幾分齟齬。對於倭寇襲擾這樣的大事,要是瞞著桑淳元,完全不知會一聲,搞不好回過手來,這位小心眼的桑知府就會來一個秋後算賬……

湯光耀和蕭文明可不同。

蕭文明的基本盤,是臨海屯和屯子裡三百子弟兵,並且臨海屯千戶之職,按照朝廷的規矩是世襲的,只要大齊朝存在一天、只要蕭文明手裡的三百蕭家軍沒有完蛋,那麼桑淳元堂堂一個蘇州知府,一樣拿蕭文明沒有辦法。

可湯光耀不一樣。

他是一個朝廷的流官,臨海縣的人事權、財政權,全都掌握在蘇州知府手裡,別說把湯光耀削職查辦了,就是平時給他多穿幾次小鞋,也夠他喝上一壺的。

因此蕭文明的提議,對湯光耀有如醍醐灌頂。

這位知縣老爺一拍大腿:“蕭千戶言之有理啊!我這就親自跑一趟,去蘇州府裡通知桑大人,臨海縣這裡就全都拜託蕭千戶了!”

湯光耀都跑出縣衙門了,要是再跑回去,讓縣衙裡的人去蘇州府走一趟,那就會純粹浪費一整天的時間,得不償失。不如干脆自己跑一趟,既節省的時間又可以把話說清楚,免得一句話傳來傳去的就變了味兒。